香港警匪片对内地警匪片艺术创作的启示
作为类型片,香港警匪片早摆脱了围绕着悬疑叙事,使观众沉浸于对凶手的分析与判断上。但香港警匪片如何能继续保持吸引力?通过研究法治社会下香港警匪片得与失来反思更深层次的问题,即艺术创作与执法表现的逻辑关系,实际上是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警匪片并看到其实质与内核:可以依靠执法表现提升层次、依靠执法要求精简创作、依靠执法宣传实现法治,同时对执法提出了要求并避免执法负面效应。就艺术创作而言,一方面,通过遵循执法内在规律、执法程序、执法提醒、法治宣传规律来提升艺术创作的品质;另一方面,通过避免执法负面效应、与剧情无关执法防止降低艺术创作的质量。不仅实现了艺术创作达到更高层次(从执法角度来帮助艺术创作),而且也完成了法治观念广泛传播的双重目标。
自CEPA后,内地与香港警匪合拍片已经尽量在减少狂欢色彩和娱乐内容,且内地演员也尽量融入,硬汉CP不断呈现,[9]这些是好的发展趋势;从法治角度来说,以后的任务应该是将执法程序、手段、措施的法治化完全融合到电影中,合法合情合理不显得突兀。通过电影人的叙事表达出来,产生积极的艺术效果。将客观规律、生活规律、艺术创作规律、执法规律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对香港乃至整个中国(法治)发展与演变的反思和启示。[10]内地警匪片可在制造主体管辖冲突、提高执法专业性、避免逻辑漏洞、加强叙事等方面吸收香港警匪片经验。如近期上映的《龙虾刑警》《“大”人物》虽然表达了警察不畏强权打击犯罪的决心并符合反腐打黑除恶的主题,但叙事过于简单且执法存在问题,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创作中应当注意并加强学习的。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作用明显,并应当有所担当。从包括执法文化、法治在内的事项来讲,香港可以作为一个“超级传播人”,不仅通过警匪片传播香港本土法治文化,而且要传播中华法治文化。毋庸置疑,这对香港与内地警匪片的创作与艺术表达相互借鉴、主旋律的把握、正确价值观的弘扬乃至整个法治社会的构建都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