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余罪》的分析
《余罪》是爱奇艺、新丽传媒、天神娱乐联合出品的悬疑犯罪网剧,由张睿执导,沈嵘、张仕栋等担任编剧,张一山、常戎、吴优、张锦程等主演。该剧改编自常书欣的同名小说,讲述警校学生余罪因特殊选拔而进入生活与社会矛盾中,之后成为卧底遇到惊险事件的故事。剧集第一季于2016年5月23日在爱奇艺播出,第二季于2016年6月12日在爱奇艺播出(与第一季衔接不间断)。警界风云人物许平秋(常戎饰)到警校选拔“精英”,余罪(张一山饰)等人参加第一次集训并通过考核。第二次集训内容为没有身份证,在洋城生存40天。余罪通过推断找到安嘉璐(孙佳雨饰),通过反跟踪林宇婧(吴优饰)找到了其他同学。鼠标(王戈饰)在一次混乱后“失踪”,余罪“误杀”了绑架鼠标的人。余罪入狱时才知自己被瞒骗,而后与狱友傅国生(张锦程饰)成为知己。余罪加入特情并成为卧底后成功接近傅国生等人。傅国生将余罪派到郑潮(杜胤伟饰)身边。郑潮在余罪不知详情时利用他运毒,余罪在交易时毁坏信号干扰器引起毒贩怀疑并中枪。余罪被焦涛(于笑饰)所救,他的存活令郑潮感到不安。余罪想利用傅国生、郑潮之间的嫌隙除去郑潮。而郑潮欲用警方除去余罪。郑潮和手下向警察举报余罪贩毒,余罪努力摆脱了解冰(张雨剑饰)的抓捕。郑潮听从余罪意见欲自立门户,在余罪兄弟们的一起努力下,余罪代替郑潮成为犯罪团伙领导。余罪的上位令傅国生感到怀疑,傅国生派莫四海试探余罪,余罪明白后及时通知许平秋取消抓捕。余罪为获得傅国生的重视,设计除去走私团伙的裴渔。林宇婧主动申请成为卧底协助余罪,傅国生等人一直试探林宇婧,余罪与林宇婧都巧妙化解。余罪以傅国生不信任自己为由逼迫傅国生,而傅国生却意外找到余罪父亲并知晓余罪警察身份,余罪将嫌疑成功转移到焦涛身上。傅国生听从沈嘉文(徐冬冬饰)指示再次贩毒,警方抓捕傅国生从而得知沈嘉文的真正身份。余罪在追捕沈嘉文时驾驶快艇撞向沈嘉文的渔船。当余罪即将归队时知晓安嘉璐在歹人手中,故事似乎未完成。
该剧摒弃涉案剧惯有的凝重格调,打破符号化的人物设定,将主角形象设置为性格略带顽劣的“贱气”小青年,主角随着剧情的徐徐展开被警队、社会与生活百虐成钢。高反差的人设,令看多涉案剧的观众感到新奇。同时,在叙事方式上创新式的植入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为观众营造出“离间”效果。环环相扣的快节奏剧情,有血有肉的主演人物,烧脑虐心的情节设置,刷新着观众的观剧体验。该剧作为一部网剧,它的制作虽算不上精良,也偶有BUG出现,但作为一部涉案剧,它突破了通常的局限,打破了规格,让此类型电视剧的视觉观感变得更为多元。它有别于以往国产刑侦剧气质,并没有一味树立充满正义感的光辉人物,反而在主角身上注入一股邪气,一个不像警察的人,做了警察的行当,并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而完成小人物的反转。它拥有紧凑的剧情,个性鲜明的人物,博人眼球的题材,并且注重于推理破案的过程,不仅更倾向于警匪之间的明争暗斗,而且更多的是把视角深入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当然,正是因为该剧在情节设计上、人物塑造上有些违背公安的实际,不符合警察的价值观,甚至违反公安的纪律和过度表现血腥,才被下架禁播。
剧中一开始自我介绍身份(营造出“离间”效果),我是余罪,外号贱人余,是警校应届毕业生。考警校的目的是毕业后能回老家当一个片警。因为父亲是卖水果的,经常被欺负,尤其是片警不让卖。所以,想毕业后回老家当个片警,也欺负欺负别人,小市民的心态,而且说到刑警死亡率为10%(考察一下数据),胆小怕事,不负担责任。压根没有想到成为精英。
下面从侦查学角度来对此剧进行分析。
(一)刑事特情及警察的素质要求
考察一: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特侦处到警校来招人当特情。他们派的3名特情都因暴露了自己而被贩毒分子杀死。在训练的时候问道:A说是B杀人,B说是D杀人,C说不是他杀人,D说B在说谎,单个人作案(非团伙)且只有一个人说谎,请问?有人抢答凶手是C。错误,凶手应该是B。因为只有一个人说谎。而只有一个人没说谎的话,凶手才是C。而且出题者并不是考谁是凶手。而是问刚才给出了几个条件?其后又问到几个人举手?这并不考特情的分析能力,而是临场判断与应变能力:特情要仔细,注意了目标忽略了最简单的原则(一开始就说注意条件,并不是条件本身,而是条件数量),这是思维盲点;在一个坑里面摔倒了两次,这是思维惯性,不克服这些,就会走弯路。而这次选拔省厅有名额,直接聘用不用考试、实习,直接入警,进入户口和住房。显然,这在现实中不可能,现在逢进必考,这是剧情需要而设计的。
考察二:只给了一部手机(只能打求救电话和接收出局信息)、一个手环(具有全球GPS定位系统),在城市生活40天。要求: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但原则是不得有外援,包括亲人、同事和朋友,也包括当地的公安机关和民政机关。这是一次秘密训练,不得泄露任何信息,包括真实身份。如果违反任何一条,立刻出局。余罪默记行车路线,但下车后就被打晕,而且只穿了短裤出现。在秘密训练过程中,各有各样的活法:发现有人偷车和别人打架然后抢东西、冒充专业代车检骗钱;给别人当出气筒;路边扑克牌赌钱;KTV骗吃喝被罚打扫厕所;捡破烂;在公园给人画像;集体上演仙人跳、上街乞讨(还装孕妇)、用塑料袋塞住车尾导致有问题去维修和维修店分账。剧中给出的评价是:成绩好的脸皮薄,把他们扔在大街上肯定不适应;像余罪这种市井小混混的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是大街上混出来的,街头生存这种技能比谁都强——犯罪心理学虽然不及格但实践强(这让人想到上课的时候应试教育是不行的,成绩好但实践差到社会上并无用处)。不担心做法,只担心把考察当作游戏,现实中残酷性远不止如此。尤其是打入毒贩内部而不被发现。
(二)刑事特情生活及改变
1.被查与身份:选余罪是因为底子干净,没东西可查。如果选在职警察,体制味太浓太容易被看出来;如果选省厅隐藏特情则痕迹很明显,不好骗。所以找一个蔑视规则的人,而且之前警方也伪造了经历:没有余罪这个人,叫余天龙,故意杀人被关进来,之前还有前科,二进宫进来。警方回老家将其之前的户籍、学籍等材料都调走。但其后犯罪集团派人在老家查的时候,发现余罪穿警服的照片,即在抹掉身份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到家庭这一因素,是个漏洞。好在用了离间计,将疑点指向别人。不过警方很多人知道他身份,又回到这个老问题:特情、卧底身份到底多少人知道?就此看来,行动队的应该都知道。同学欲找律师打官司,被留下,于是知道了整个计划并且参与——签署保密协议。这里深入分析下:余罪之前被关在看守所,而应该是在逮捕阶段(《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院批捕有37天时间),不可能是审判了之后被关——同学是案件的目击者,如果审判他应该出庭。只是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特情的事情,而省厅直接指挥在籍特情,出来就直接给三级警司——现在的身份应该不能算警察,否则就是卧底而不是特情。
2.生活:讲述127大案经过,让其将愤怒和仇恨转变为勇气。让特情接近的人叫傅国生,52岁,贩毒集团老大,毒品托家:上游是境外毒源,下游是毒品分销商,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巨大贩毒网络,控制本市贩毒网络。该案的起因是因为本市医院救助了7名生命垂危的病人,两名不治而亡。症状是麻醉类药物使用过量。根据线索,端了一个贩毒窝点,发现新型毒品METH一箱,重22.5公斤,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缴获毒资30余万元。傅国生被释放了,正好让余罪接近,如何接近呢?警方认为扮成北方来要货老板的马仔;或者主动去找;抑或设计偶遇?都不行,显然太假。余罪有自己的计划:在地图上蓝色标示住处与私人活动场所;绿色标示公司和常去地点;红色标示行踪可疑去处。根据有关地点标示,加上后天天气预报有台风,假冒收费站人员,遇到傅国生开车经过,于是这种相遇比之前的相遇设计要好。“包袱”(特情)被送出,而现在犯罪分子的设备很先进,无法在特情身上装窃听器,如有危险,无法及时联系,只有靠自己。而且特情(卧底)打入内部好像避免不了自己要吸毒,一个是试验,另一个是试探,甚至有的特情(卧底)染上了毒瘾。
3.多方:余罪寄来快递,根据发货地址行动组查到余罪现在的落脚处,行动组到落脚处乘机给手表方便与“老家”(指挥部)联系。而余罪查到办公室有问题,于是行动组派人守着,余罪进去查看,发现与四海商贸公司联系大,这是第一次提供了有用的资料。但因为守着的人去厕所,没有注意,还好余罪随机应变逃过一劫。说明守候监视的时候最好要有两个及以上的人,剧里说有时候外勤盯人的时候一整天不喝水就是怕上厕所延误战机。而余罪被傅老大放到其他地方,一来是考验,二来是没有完全相信。与此同时,余罪一直和“老家”联系,如在处理过的手机上放追踪器,在后槽牙上安装信号器等。而且警校同学谢冰并不知道他是特情,还希望发展他为线人戴罪立功,打感情牌。后在查走私过程中多次与谢冰碰面并有较量。可以说余罪的打入内部活动就是在多方共存的情况下完成的,其善于周旋的性格也是成为特情的原因之一。
4.变化:从一开始的拒绝,到有危险就立刻退出,再到后面的领导要求撤回来自己却要完成任务,是一个特情的成长过程。一个特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随机应变、放弃情感、有勇有谋等,这些我们在剧集中都能体会。而在现实中,刑事特情除了应当具备能够发现或接近犯罪嫌疑人的条件、愿意为侦查机关工作或能被侦查机关控制的条件之外,还应具备有一定的活动能力条件,活动能力包括识别能力、控制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交往能力。当然,因为剧集需要,会增加情感(如余罪对安嘉璐)的叙述,所以,放弃情感自然也成了一个特情必要的要素,而在现实中不可能要求到这么细,或者并没有要求特情放弃情感。
(三)侦查措施与策略
在《余罪》这部剧中,主要讲述的是特情、卧底等侦查措施,让观众有所了解,而且这些措施与港剧中的有所不同:首先,特情(卧底)与联系人见面,每次地方都不同,不像港剧中有安全屋说法,且每次见面基本都在之前固定的地点。其次,特情(卧底)可能有多名联系人,不像港剧中采取的一对一联系。只是后来剧中提到采用单线联系的方式,做事之前需要请示并且每两天要例行汇报(当然这也只是说说,后来并没有实现)。再次,特情(卧底)有多人知道,不像港剧中只有少数人知道,所以与知道的人或者将要告知的人签署保密协议。最后,特情(卧底)需要具备的素质不仅是上文提到的随机应变、放弃情感、有勇有谋,还可能需要有高超的车技、熟悉操作电脑和懂技术、娴熟的演技等。这一点在港剧中并未完全体现。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情况:在执行任务时有危险,如果派人过去可能会使他人产生怀疑,如果不派人则置于危险不顾。如何处置成为行动组需要综合考虑的。
此外,剧中展示了QQ中戒毒互助会其实很可能是贩卖毒品的场所,即网上贩毒。互联网时代网络贩毒的出现,使侦查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侦查方法。网络贩毒可能是网上汇钱,线下交货,实现人、物、钱分离的方式,而侦查就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进行。对于新型合成毒品,还提及了与国际刑警组织联系,比对数据库,看在国际上有没有发现相同的毒品。但通过侦查合作查明新型毒品是METH的升级版,但提纯结晶工艺非常独特,无法查清国外毒源,推测毒源在境内,查明当地某人可能有这种技术,联系出入境管理局和调查社会关系,最终确定其并没有出境并在国内制造了新型毒品。
关于侦查策略,剧中采取了引蛇出洞等。如发布假消息:近日平安洋城扫毒行动在洋城缉毒队、特警队、刑侦队的协同配合下,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举打掉张安如特大贩毒团伙,查处毒品200公斤,团伙7人归案,首脑张安如潜逃,以下是公安机关对张安如发出的通缉令:张安如,男,32岁,身高1.78m……后来,利用被关押的张安如引诱交易。又如,找人冒充云南人接头,希望对方出货。这些都是侦查策略的具体运用,在打击毒品犯罪过程中时常见到。
(四)提醒与明显错误
接到走私办的电话,说晚上要联合行动,于是汇报。但领导说查一下是否为走私办电话。只是翻了电话簿核实。果然,后来说现在通过IP拨号可以模拟任何电话号码,这也是现在电信诈骗通常用的手段,冒充公检法打电话,电话显示真是他们的号码,使人相信。但这个方式最大的破绽就是,回拨的时候就不可能是他们接电话了,而是真正的公检法单位,所以在核实的时候,应该回拨核实而不仅仅通过查询证实即可。这一点在2019年的新剧《天下无诈》中有所体现。
该剧的错误有:谢冰是毕业了3个月的实习生(毕业后还有实习生说法?可能是试用期),多次在现场指挥其他警察(警衔明显比他高),这可能是为了突出主角的戏份,但与现实完全不符,值得商榷。
明显的错误还在于一份文件,剧中(第16集)镜头一扫而过,但定格下来发现其中很多错误:展示的是洋城市公安局文件。原文如下:
关于张猛同志恢复警籍通知
张猛同志在涉毒系列案件中的抓捕过程中表现英勇,为这次抓捕行动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此严重负伤。介于张猛同志平时的业务水平和日常表现经洋城市公安局党委研究决定,对张猛同志进行嘉奖,并恢复张猛同志警籍已与鼓励。
第一处错误,关于张猛同志恢复警籍通知,显然语顺不对,应该是“关于恢复张猛同志警籍的通知”;第二处错误,为此严重负伤,措辞不对,应该为“因此严重负伤”;第三处错误,介于张猛同志,用词错误,应该是“鉴于张猛同志”;第四处错误,日常表现后面应该有标点符号,逗号;第五处错误,已与鼓励,错误,应为“以资鼓励”。另外,值得查阅的是,公安局党委研究能否决定警察恢复警籍?从这里看出,剧集的细节做得不太仔细,以为一闪而过的镜头观众发现不了也不在意,今后应该多注意,持有严谨的态度来完成拍摄。
【注释】
[1]所谓网络播出类影视剧是指单纯在网络播出的影视剧,并不在电视台播出。因为现在很多剧集是网台同播的,对于这些剧集并不是本章考虑的内容。例如,上一章提到的《如果蜗牛有爱情》,在网络播出,但它也在电视台播出,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播出类影视剧,故不能纳入本章研究。当然,本章的影视剧有很多也是小说改编的,如《SCI谜案集》《余罪》,但为了突出网络播出特色,并不将其纳入小说改编类影视剧。以上观之,根据不同标准有很多影视剧可以纳入不同范畴,但我们只选取其最具特色的标准来界定某一部影视剧,这同样适用于前两章和后两章内容。
[2]张智华:《电视剧类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6页。
[3]杨洪涛:《观剧:新世纪中国电视剧类型研究》,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年版,第222~225页。
[4]杨洪涛:《观剧:新世纪中国电视剧类型研究》,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年版,第225~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