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果蜗牛有爱情》的分析
《如果蜗牛有爱情》是作家丁墨所著都市言情小说,2014年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该小说讲述了高冷刑警队长季白在与警界新人许诩的合作中,逐渐产生好感,遗憾的是这个天才少女在情感上如“蜗牛”一样慢半拍的故事。该书后被改为影视剧,由企鹅影业和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张开宙执导,朱朱编剧,王凯、王子文、徐悦、于恒等人主演。该剧讲述了高冷刑警队长季白在与警界新人犯罪心理学专家许诩在合作中逐渐产生好感,二人一起破案的故事。该剧于2016年10月24日在东方卫视及腾讯视频播出。
仅看这部剧的名字,以为是言情剧(确实有很多的言情成分),难怪一些评论会说,把一部刑侦剧卖相的剧建立在一部立意不那么高的言情小说基础上,你又指望它强到哪里去呢?这部剧的剧本,根本配不上画风。首先,冲着它是言情剧而去看的人可能打开之后会吐槽它挂羊头卖狗肉,而本身爱看刑侦剧的人可能看了片名都不会打开它。我们如何定位呢?披着言情外衣的刑侦剧。其次,这样的叙事真的适合周播吗?在我国从电视台到视频网站都纷纷开始接轨国际试用周播模式的时候,是不是在剧本结构方面,也该稍稍学习一下欧美日韩。否则写着传统日播剧的本子,却用着周播的模式,就不能全怪这届观众不行,不能静下心欣赏好剧了。
而从侦查角度来看,剧中同样有很多值得研究与商榷之处。
(一)关于犯罪心理侧写
剧中讨论到对犯罪嫌疑人心理侧写只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通过对人的观察得出,是一种没有证据的推测,也无法证实这种推测的正确率是多少。而同样说到,通过大数据分析也是一种可能性,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支撑,那两者有何区别呢?对心理条件的刻画可以从现场情景复原进行:凶手在这么多人吃饭的地方下毒竟然没人发现?这个时间从餐厅出去怎么可能就有一辆空的出租车?从而分析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即还是通过常理来推测人的心理,提供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需要确切的证据来验证,毕竟只能当作一种侦查的手段。
而后在分析珀将军的时候,说到有五个特征:第一,个性强硬,行事依据的是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不是正常人眼里的对错,士兵对他则是又怕又尊敬;第二,热衷于权力并且意志坚韧,40岁出头的年龄就在军中有如此地位;第三,有轻度暴力且有施虐的倾向,从枪杀罪犯的方式能看出,但有时会抵抗暴力的欲望,无法解决但一直在克制(矛盾体);第四,身边没有带女人,说明有一名固定的伴侣;第五,从办公室装修风格来看,是一个喜欢奢华高调的人,对总司令心存埋怨,一直比肩。而此处犯罪心理的侧写给了犯罪嫌疑人以震慑,没想到能够这么了解,确实在破案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关于犯罪嫌疑人刻画
在绑架案、伤害案中,通过走访叶氏五金城南老店、公园目击者、绑匪电话等线索,准备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及对犯罪嫌疑人的刻画为:把三个接收刀片快递地址、埋刀片几个公园地址,输入地质制图系统(GMS),做邮政编码分析;把几个埋刀公园所有工作人员的值班表、值班时间做多重因素分析分组;把20岁到50岁的男性本市人挑出;把所有在一年内开始工作的工作人员挑出;调江州商城雇佣的所有保洁人员、保安人员的登记资料、居住地址输入地质制图系统。作为正常的犯罪嫌疑人刻画,其实并不能推断出需要查找这些人员,给人感觉就是很神,是一种夸张的处理方式。
在拐卖儿童案中,现场有脚印和车辙印,从脚印的深度和宽度推测:犯罪嫌疑人身高1.7~1.8m,穿胶鞋,年龄25~35岁,体型健壮,80kg左右,案发时左肩有包裹。怎么通过脚印和车辙印推算出这些信息?如果说身高、体重有可能的话——通过脚印长短深浅和步伐距离,那么年龄是如何推算出来的呢?很多刑侦剧中都是通过现场推测年龄,且有的年龄推测是一个确数,如30岁左右;有的年龄推测是一个约数,如本案中的25~35岁。之后,通过现场判断出报案人就是买主:现场有两列脚印,一列沉稳均匀,另一列杂乱,说明买主来的时候比较正常,而后在原地停留,最后又返回现场。但这样就不止有两列脚印,应该是有四列。通过现场确实可以对犯罪嫌疑人部分自然条件进行分析,但要全部分析出来恐怕是一种理想状态。
在拐卖妇女案中,根据有关信息分析(第13集),犯罪嫌疑人噜哥,男,30~40岁,身材高大,穿着轻浮,但注重保养。但后来发现不对,通过返回现场对犯罪嫌疑人的刻画进行了修正(第14集),噜哥,女,30岁出头,身高1.65~1.68m。这是基于在现场发现有早饭放桌子上,敷过面膜和女性衣服等推断出来的。一方面,犯罪嫌疑人刻画错误导致放走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混在被解救妇女当中)并造成了多人伤亡的严重后果,这里剧情需要,只是用车赶到被救现场,并没有一开始就打电话通知,说明了犯罪嫌疑人刻画错误可能后果严重;另一方面,对于身高和年龄的判断,笔者始终认为通过掌握的信息无法得出,只是剧情如此安排。
(三)其他
除上述内容之外,剧中有一些值得提出来共同商讨的地方:
第一,刑侦剧一个通病是镜头一直在晃,可能是为了突出叙事的效果,包括打斗效果、紧张气氛烘托效果等,但看得观众头晕。是否能有改进的方法呢?
第二,剧里一开始介绍公安大学11级本科毕业生,拿了很多比赛冠军,到市刑警队重案组。一个本科毕业生能直接到重案组?一般不是去派出所吗?难道是特招?值得商榷。
第三,受港剧影响,剧中部分台词带有浓浓的英美法系法律味道,如呈堂证供之类。在内地实践中,并没有这种说法。
【注释】
[1]杨洪涛:《观剧:新世纪中国电视剧类型研究》,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年版,第220~221页。
[2]张智华:《电视剧类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