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SCI谜案集》的分析
自带“社会主义兄弟情”的剧集《镇魂》热度未退,又一部类似的网剧展现在观众面前——《SCI谜案集》,只不过题材变成了侦查、悬疑。《SCI谜案集》是根据作者耳雅同名小说改编的网剧,讲述了通过各种现代刑侦探案手段,包括犯罪心理学、行为分析学以及法医学等,侦破各类疑难案件的故事。一方面,很多观众在比较为什么《SCI谜案集》没有《镇魂》那么火(分析原因);另一方面,网友纷纷表示该剧制作精良,视听语言丰富,画面富有质感,剧情还原度高且不拖沓。
当然,作为交叉学科的研究,我们先把艺术审美放在一边,从侦查角度对该剧进行剖析,包括主体、程序、讯问、不在场证明、模仿、心理等几个方面。
(一)主体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香港。成立的SCI,即Special Crime Investigation Team(特殊罪案调查小组),专门用于侦查特殊案件,直接向警务处处长负责,而其他部门必须无条件配合。如剧中SCI组长白羽瞳的姐姐作为商业罪案调查科督察可以协助办案。在涉及黑帮案件时,SCI将案件移交给重案组。这里有些疑问:一是能否成立这样的小组?其依据为何?二是黑帮案件不应该是O记负责吗?怎么会移交给重案组?仅仅是因为与白羽瞳作对的人是重案组负责人?这里犯了很多刑侦剧中同样存在的错误:不管某个案件是由哪个部门管辖,只要是剧中出现的部门,案件就归它管辖。这点在上述部分剧集中也曾提到。
此外,剧中提到SCI与国际刑警组织配合。香港有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香港分局,由其全面负责与国际刑警组织协调、配合办案,交换情报。所以,剧中貌似跳过了这一环节,直接由SCI与国际刑警组织对接,值得商榷。
剧中一如既往是多人搭配,侦查人员+心理学家+法医,这个组合看起来较为完美,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果从观赏性角度来分析,三角搭档最为理想,而且必须是两男一女,给观众遐想的空间较大。
(二)程序
对于是否配合办案,第13集给出了两种选择:如果是公事,出示警官证,律师在场,可以拒绝回答,只有申请令状,将人带回警局调查;如果是私事,对方不应拒绝,且此时律师可不在场。最终选择了后者。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问话的策略。
对于是否需要搜查证进行搜查,第19集提到:搜查需要搜查证,紧急情况允许无证搜查。查阅香港法例得知,香港通过《警队条例》《刑事罪行条例》《刑事诉讼程序条例》及各单行条例对警察的搜查权、搜查令作出了规定。《警队条例》第50条规定,如任何警务人员有理由相信任何须予逮捕的人已进入或置身在某处,则居住在该处或管理该处的人在该警务人员提出要求时,须容许该警务人员自由进入该处,并给予一切合理的便利,以便他在内搜查。如未能获准进入该处,则任何人在根据手令行事的情况下,及在本可发出手令但为免使须予逮捕的人有机会逃离警务人员而未取得该手令的情况下,该人进入该处及在内搜查,乃属合法。即在为避免逮捕的人逃脱等情况下,可以进行无证搜查。
(三)讯问
在讯问时,必须注重策略。如剧中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先不审,晾一边,过会儿审,这是讯问策略的一种。这时犯罪嫌疑人会想,警方究竟掌握了多少证据,从心理上引起他的恐慌,打心理战,然后进行讯问效果较好。但这样做的弊端是给了他思考应对的机会。有利有弊,注意权衡。
讯问能否用催眠方式?我们知道,催眠所得来的口供是不能用作证据的,这一点与测谎一样。但在紧急情况下,能否用催眠提供线索?尚无定论。剧中提到,如果不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藏身之处,很有可能更多人受害,事态急迫。此时用催眠的方式得知犯罪嫌疑人在某某地方,后将其抓获,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
(四)不在场证明
不在场证明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找个无知的人证明案发时你和他在一起,这样就能洗清嫌疑,但这种证明不适合某些情况。如剧中,犯罪嫌疑人在被害人坠楼前就走了,让别人看到他,然后坠楼后返回,制造不在场的证据。其实利用的是设计好的机关。这多发生在疑似自杀案件中:起初认为没有人在现场推他,也没有找到现场打斗痕迹,误以为自杀。实际上,被害人早已死亡或者处于昏迷状态,利用现场制作的机关,过一段时间才会起作用,然后坠楼,此时犯罪嫌疑人早已不在现场,于是被害人坠楼就和他无关了。这类案件需要仔细勘查现场,找到预设机关的痕迹物证,还原过程,顺藤摸瓜,方可查明案情。
(五)模仿
系列案件必有模仿,这是刑侦剧不变的“真理”,包括后述的《白夜追凶》等。《SCI谜案集》中讲到,10年前有一系列杀人案,凶手作案手法相似,且现场画有类似于图腾的标记。只是这一系列杀人案中,只有最后一起的被害人是未成年人,其他都是成年人。按常理分析,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凶手是同一人,但作案的时候出现了变故,才有所不同,而正是有这个变故,10年来他没有作案;另一种是凶手为其他人,所以现场痕迹等有所不同。看到这里,我倾向于第二种,这是根据上述“真理”得出的结论。果然,当年有一群人为了掩盖真相,即未成年人真正死因,模仿了连环杀人案。而之后,又有人离奇死亡,这是当年真正凶手作为。而这些离奇死亡之人就是当年的模仿者。
此外,该剧还提到一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再作案的手法可能会退化,看起来没有之前那么娴熟。我们通常说,系列案件的第一起,现场遗留痕迹多,重点勘查,这是因为不成熟行为引起的。而随着时间的推进,作案手法会越来越熟练,现场痕迹就会越来越少,这是一种规律。而如果过了多年还没有抓住犯罪嫌疑人,且又出现了类似案件,其手法反而会生疏,主要是因为年龄增长、体力精力不如青壮年。其作案的娴熟度可以用一个类似于下开口抛物线的图来表示。
(六)心理
近年来,刑侦剧中越来越多出现多重人格障碍症,典型的还有TVB剧《三个女人一个因》(三重人格)。这些剧中体现的多重人格障碍症最大的特征是:不同的人格是相互独立的,不会有交叉。当某一个人格出现时,另一个人格自动隐藏。而这也是识别真假多重人格的方法之一。比如,《SCI谜案集》中有这样的场景,在警察讯问时,一直是某一个人格在对话,但过程中却出现了只有另一个人格才了解的事情,且从这个人格中表现出来,从而判断是假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