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18大案纪实》的分析

六、对《9·18大案纪实》的分析

《9·18大案纪实》是第一次由真实警察主演,当时任开封市公安局局长的武和平,不仅以警察身份参与主演,还担任了编剧的工作,后来他当上了职业作家。《9·18大案纪实》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公安部政治部联合录制。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69件明清宫廷御用瓷器、玉器一夜间不翼而飞,博物馆内八个红外线报警器被破坏,展厅内八个展柜被撬,值班人员没有丝毫察觉。这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馆藏文物被盗案,像一枚重磅炸弹震惊了海内外。人民群众自觉地走了出来积极支持破案,古城的警察们也破釜沉舟,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物证涉及了山山水水角角落落……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他们调查了上万个企事业单位,翻阅了成吨的资料,调查了数十万人口,走完了十余万公里的路程,并且走出了国境完成了与国际刑警组织和境外司法机关的接轨。终于,在全国公安机关及港澳司法机关的鼎力协助下,四名主犯、三名从犯一一落网,68件流落到海外黑社会手中的国宝也得以完璧归赵。开封的警察们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全国公安一盘棋、大刑侦、大协作的有益尝试。

《9·18大案纪实》片头一开始便展示了有关情况:本片根据事实创作而成。剧中警方人员均由侦破此案干警亲自扮演,除四名主犯外其余涉案人员姓名均为虚构。黑白资料片由警方提供。谨以此片向“9·18案”侦破工作的全体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

1992年9月18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馆藏文物盗窃案发生在开封博物馆,早上8时工作人员开门时,发现展品不见,工作人员没有开展馆的门,保护了现场,并迅速闭馆,不接待游人,这些都为侦查人员开展侦查提供了保障。下面我们从现场勘验、调查访问、案情分析、跨境合作、讯问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现场勘验

虽然工作人员保护了现场,但一开始的镜头便展示侦查人员直接进入,并没有戴鞋套,是一个败笔。通过现场勘验,发现犯罪分子撬开了8件展柜,盗走70件文物——明清宫廷用的,含32件玉器、38件瓷器,其中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52件、三级文物7件等。犯罪分子戴手套用玻璃刀作案。8个报警器被红布盖起来。

查出入口:玻璃窗打开,犯罪分子从墙上玻璃窗进入现场。盗窃后原路逃跑。

中心现场勘验:发现了痕迹,即展柜上有一个“脸印”以及地上的脚印;也发现了物证,即留下了报警器上的红布以及票夹、玻璃刀等。

侦查实验:关灯,模拟进入中心现场,并且以紧张状态、放松状态来用红布盖上报警器,看所需时间用以判断。将结果报公安厅,大成功必有大破绽。对于现场存留的细小微量物证,必须谨慎发现。

(二)调查访问

调查职工上下班情况。问到值班情况、昨晚异常情况。凌晨2点多钟警犬乱叫。职工说,9月16日决定把警犬拴住,9月17日职工大会宣布这个情况,职工大会由本馆人员参加,没有外馆人员,所以对拴狗大家都清楚。那么,这一点能反映出是内盗吗?单从这条信息无法判断,有可能是内外勾结,也有可能就是外盗,所以,还要进一步从其他方面进行分析。

(三)案情分析、进一步调查(及结果)

成立“9·18案”临时指挥部。从多次现场勘验的分析来看,作案分子进入中心现场路线明确、方向直接,但看似熟悉现场,实则不熟悉。三个不知道(不熟悉):一是不知道博物馆的具体位置(翻墙跳到隔壁单位的院内,这点可以从隔壁单位院墙有跳下来的足迹脚印证明);二是对展柜具体情况不知道(一开始的展柜没有弄开,脸贴上展柜玻璃,有印痕,判断身高);三是不知道博物馆旁边是个公司(公司员工看到,假装睡了,听到开车来作案,后经过实验辨认,是小车)。但可以分析出:作案人作案工具明确,自制撬棍,动作熟练,符合惯犯条件。作案人对报警器有研究,但对红外线知识了解不多,不具有职业特征。

下一步计划及持续调查、分析:第一,想到开车作案,可能是外地,应该会住宾馆,于是查了登记在册的住宿人员。第二,作案人员似乎对博物馆内路线不太清楚,猜测可能是通过白天观察踩点。这和查住宿人员时发现的人的条件吻合:某宾馆房间能看到博物馆。第三,通过电视台广播,通报情况,希望得到广大群众的线索。第四,查作案工具。如蒙着报警器的红布,现场发现的玻璃刀、票夹。红布不是开封生产的,开封也没有销售,以开封为中心查找。结果是,玻璃刀分布在长江以北5个省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石家庄、湖北武汉;而票夹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也包括湖北武汉。于是两个物证的交叉点在武汉,而且在中南商业大楼出售这两种物品。第五,郑州市公安局提供线索表明,几天前一辆白色桑塔纳被盗,金桥宾馆住户之一自称是“唐国强”(与明星同名)引起注意,其身份证上显示的出生日期为600606,即1960年6月6日出生,而这一名字在开封某宾馆也有登记,恰好就是能看到博物馆的宾馆。至此,锁定犯罪嫌疑人唐国强,犯罪团伙是先盗车后盗文物。抓住任何一个就能破获全案。

就上述调查,25个人画像交叉辨认,同一笔迹出现在2个地方,分析犯罪嫌疑人有四名,分别为:(1)陈纳德(后证实是刘农军),犯罪团伙最活跃之人,首犯,善于交际,个性外向,自信(自诩为教授)。而经查,陈纳德(Chennault)是美国陆军航空队少将、飞行员。[5]说明刘农军将其奉为偶像。(2)林沙(后证实是刘进),犯罪团伙不太活跃之人,军师,性格内向、沉稳,诡秘狡诈,驾车技术高,对车痴迷(这为今后被抓获埋下了伏笔)。(3)李军(后证实真实姓名就是李军,无化名),犯罪集团后勤保障之人,听命于首犯。(4)唐国强(后证实是文西山),与影视明星同名,他奉唐国强为偶像。身体健壮,攀登能力强,是他直接进入现场,属于惯犯。

下一步前往武汉调查。发现:中南商业大楼(两个物证卖场)、武汉军区(车牌号)、武汉铁路局(住宿登记地址)、武汉大学(自称历史系教授)一条线过来才3公里,绝不是偶然。犯罪团伙要么熟悉这一带,要么居住地就在这一带所以经常活动。想到之前中南路一带有个盗车团伙,偷了桑塔纳车。被盗车牌号K431008,路上发现后找电话通知。因当时办案没有手机或者其他方式,技术的落后延误战机。后发动警力在各重要路口布控、堵截。片中说2个小时后全部布控完毕,一方面当时不是所有路口都有监控,无法追踪车辆路线;另一方面长时间布控完毕,也是因为之前没有电话或其他方式通知延误了时间、路口没有监控需要人力布控,可以想到过去技术设备落后的情况下,破案之艰难。

投案人到公安机关投案,说犯罪团伙在广州,可能要逃跑,还有一个秘密地点:西坑,可能在那儿。所以一方面,发布通缉令,并迅速在海关、口岸、机场等地布控,以防外逃;另一方面,组织精干力量到西坑抓捕,将投案人一同带到西坑,但人去楼空。不过在住处,案犯遗留有文物清单,经有关专家核对,确系开封博物馆被盗文物。广州守候多日无果,只得再回到武汉监狱,再次讯问关系人,希望得到犯罪嫌疑人的下落。其中一人交代去年9月来探监的有刘农军和文西山,而文西山也在宾馆登记之列。经查是广西人,联系当地警方前去抓捕,但等警察到了,却不知所踪。准备冒充调查计划生育的人,因为文西山生了三胎,当地警察提醒进屋后不要说话,以免暴露外乡口音,而且村子人多,发生冲突就很麻烦(这些准备工作在不少剧中也有体现,看来与现实无差异)。而在广州的民警也同步开展工作,对犯罪团伙的落脚点、关系人逐个排查,由于广州外来人口多,查人难度大。后找到一个广东老板,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在武汉监狱三审冯江,得知文物已经到了澳门,于是有了跨境合作。

(四)跨境合作

本案的跨境合作,一方面,开封市公安局前往澳门司法警察司,请求协助。通过广东警方帮助,因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警方有着长期的治安联络会晤制度,三地警察经常联手办案,配合默契;另一方面,请求国际刑警组织中国中心局(剧中没有国家二字,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发出对犯罪嫌疑人(刘农军、刘进、文西山、李军4人)的通缉令,中心局同意发出,缉拿四名案犯归案。剧中展示了红色通缉令文书样式:抬头是通缉国际罪犯(逮捕以便引渡),右上角是红色通缉令标识。

1993年1月4日,开封市公安局一行过境前往澳门,有关资料和公函由公安部、广东省公安厅直接办手续移交给澳门,希望能协助查获犯罪嫌疑人和文物。果然在澳门找到刘农军朋友,说出了他的地址,他躲藏在青岛。和青岛市局联系,不到3小时在青岛就将其抓获。这次的跨境合作显然是成功的。后来,澳门司法警察司发出函,广东省公安厅:贵方委托我方代为寻找的7件文物已经找回,请通知开封市公安局速派员赴澳门核对。由此观之,澳门司法警察司在当时主要还是和广东警方联系紧密,而且都是直接与广东省公安厅对接。当然,随着澳门回归以及内地的警务工作快速发展,除了粤澳联系紧密外,香港、澳门与其他省份也逐渐加强了联系。至此,通过跨境(还有全国范围内的跨区域)共追回了68件文物(武汉查获被盗文物5件、刘进家属交回1件、广州缴获55件、澳门警方移交7件)、罪犯损坏文物1件,丢失的文物共69件(之前说的70件不准确)全部找回,无疑这得益于跨境跨区域的合作。该案不仅是与国际刑警组织、澳门警方的联系,还有全国范围内的吉林、湖北、广东等省份之间的联系,协同办案的理念体现出来。

(五)讯问

1993年1月9日,在青岛逮捕刘农军之后,开封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立即派人赴青岛就地组织突审。这是为了抓紧时间,突出效率。而针对刘农军自大、狂妄特点,问他怎么与文西山联系,他说就算说了也找不到,他只接我电话,而且你们没有人证、物证,定不了我的罪。侦查人员说,反正你说了我们也找不到,你不如说出来。结果刘农军说出了在金河饭店会来个电话。侦查人员让关系人接电话,谎称刘农军生病,套出了文西山在吉林市劳动局招待所,准备17日中午1点左右在青岛火车站见面。得到消息后,开封市公安局联系吉林市公安局封锁招待所所有出口,一举抓获了文西山。

1993年1月19日,文西山被押解至开封,通过连夜突审,问出李军的藏身地。这次使用了和上次同样的策略,其说出了李军在吉林的藏身地。1993年1月20日,李军被捕。

刘农军的性格不仅在审讯阶段表现为自大自信,就在审判阶段审判长问的时候,他说对他的指控不属实。首先,他不是犯罪集团的首犯;其次,他没有指使他人去做这些事情。正是通过对犯罪嫌疑人人物性格的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讯问策略,才将其他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定罪。

而剧中还反映了对其他人的审讯,如对肖常荣(从犯之一)的审讯。审讯时,问肖常荣是谁询问车的事。他交代是刘进打的电话,主要是想问盗车的事还是盗窃文物的事。肖常荣准备说黄金生意的事,侦查员让其不要避重就轻,中途打断他,让他交代刘进的事。即虽然讯问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断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但其交代无关的事情时,还是要提醒。

(六)侦查失误

1992年12月2日下午,偶然的机会交警发现了被盗车辆,司机还谎称说给部队首长开车,于是交警让他去打电话,结果人跑了,说明交警现场处置存在问题。不过,交警将车扣下,为今后的破案奠定了基础。后来通过走访,有个叫肖常荣的人打听K431008车的情况,后一举将其抓获。

在得到刘进在广州的消息后,开封市局与广州市局警察准备去拦截,消息称其在广州南方电影院门口拿钱,但因为堵车,钱已经拿走,人也走了。即侦查过程中,没有提前准备,而且对路况也估计不足。其后,得知刘进在省中医院门口,下午5时之前到,差点又因为堵车误事。好在最后时间赶上,于1993年1月16日下午7时将刘进逮捕。这说明,在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先要做好计划,并预留较多的时间,第一次因为时间不够让犯罪嫌疑人逃脱,第二次正是因为提前到达地点,预先有了埋伏,才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七)案件还原

随着国际文物走私黑浪卷起,刘农军早已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开封博物馆馆藏文物。他于1991年6月在广州将各怀“绝技”的犯罪分子刘进、李军、文西山集合在自己麾下,开始了盗窃文物的罪恶勾当。为增强作案的机动性,他们先在广州窃得一辆红色夏利车。然后通过彭国礼将驻汉某部“K46-1008”军车牌照改为“K43-1008”,挂在车上。1992年7月,刘农军一伙先后两次到开封博物馆踩点,并合谋制订了实施计划。为了保证作案后能迅速逃离现场,刘农军等觉得夏利车车速太慢,于是又盗走了开封市机电公司正出卖的白色桑塔纳轿车。9月16日,他们带着作案工具,驾车离汉赴汴,17日驶入开封市区,到博物馆观察情况。是夜9时30分,刘农军一伙在博物馆周围窥伺动静。18日凌晨1时许,他们将“K43-1008”轿车停在包公湖中坑南岸的加油站北墙外,刘农军和刘进龟缩车内用对讲机遥控指挥;文西山和李军翻墙入院,实施作案。凌晨5时许,刘进开车至博物馆北围墙外接应,将盗得文物放置在轿车后备厢后,立即逃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是这样一起精心策划的盗窃文物大案,在公安干警的不懈努力下,千里追踪,不仅主要案犯无一漏网,而且被盗文物也完璧归赵。最终,4名主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表5.4 “9·18”大案4名主犯定罪量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