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的贝壳
英国国家博物馆在对货币的介绍中,认为人类的货币是从中国的贝币开始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在德国国家古钱货币博物馆,对世界上最早起源的人类货币(除金银外)有一个排序,毫无例外,排名第一的是:贝币,中国。
中国著名古货币专家萧清先生提出,中国的货贝产于南方的暖海中。
4200年前,在圣王尧的治理下,各族人民大团结,全国上下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在远离黄河流域的稻米部落余姚,祖国的下一代舜正在茁壮成长。
因为后妈偏爱弟弟,少年天子舜的日子过得并不开心。
有一天,心情糟糕的舜决定去看看海,于是,他浪迹到了今天上海奉贤这个地方,在那里,他结识了好基友龙。从此,舜和龙相伴一生,不离不弃。
龙是渔民的后代,他除了擅长打鱼,还会采贝。
遇到龙以后,舜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路升级打怪,摇身一变成了舜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舜帝不但赐给龙一个“典”姓,让他拥有了贵族的身份,还给他封了一个叫“纳言”的官职,专门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
在典龙的影响下,舜帝的血液里,不仅流淌着类似种稻技术的灵巧,也植入了遥远海洋的浪漫想象。
舜帝出身南方,他主掌中原后,南北科技与城市文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这个时候,古中华经济快速成长,粮食增产,物畜丰饶,各种各样的交换行为越来越多。然而,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的情况下,物物交换不但不利于民众日常生活,也不利于国家财富的积累。
幽暗长夜里,舜帝和典龙常常促膝而谈,终于有一天,他俩灵感大暴发,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贝”这种漂亮、坚硬又远离中原的小东西。从此,人类开启了信用公共化的大门,也进入了一个数字计量关系的社会。
典龙成为这项政策的执行者,这种好事当然不能忘了父老乡亲,典龙决定把采贝这项工程承包给奉贤人民。
基于运贝保密性和路途遥远的艰难性,奉贤人还创造了一种特别的语言,那就是至今留存的奉贤“偒傣话”。
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并不是我编的,而是来自一本《奉贤与货币起源》的著作,作者是一个叫施云江的企业家。
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采用“肉眼识别”的方法,比较了商墓之贝与七个不同海域的贝壳,认为无论是从形状还是色彩来看,奉贤之贝都与商墓之贝最接近。然后,施先生还从考据学的角度得出结论,即人类货币起源于中国,中国货币发端于奉贤。
图1-4 商墓之贝和奉贤之贝
到底货币是不是源于奉贤,大概只能“呵呵”了。不过,这个故事中的几个论点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货币起源于“物物交换”的不便。
二是货币是“硬”的,是一种有其内在价值的物品。
三是货币是由“圣王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