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劫匪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刀:“打劫,快把手机拿出来!”
受害者胆战心惊:“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劫匪怔了一下:“要不先加个好友,发红包转账吧”。
这个网络段子令人忍俊不禁。但扫码抢劫绝不只是段子。
2017年9月,在宁波奉化,一男子持刀抢劫一位单身女子。女子把身上300元现金给了犯罪嫌疑人后,犯罪嫌疑人还要求查看该女子网络支付平台里的余额,然后让女子扫描他的二维码付钱。
密密麻麻黑白相间、三个角有“回”字模样的符号,手机扫一扫就能付款、收账、加好友,二维码是当下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我们生活工作中用到的这种二维码,只是二维码中的一种,准确的名字叫QR码,是“Quick Respond”的缩写,意思是快速响应矩阵码,这种二维码的特征是识读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占用空间小、可靠性高。
回顾繁花似锦的扫码支付,“意料不到”恐怕是其发展轨迹的最好注脚。
1679年,高中生的噩梦(发明了微积分)、牛顿的死敌(相爱相杀)、世上少见的通才(除了数学,还在政治学、法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著作)——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发现,他专门制作了一个纪念章,上面刻着拉丁文:从虚无创造万有,用一就够了。
在莱布尼茨看来,一切数都可以用0和1表达出来,他感觉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证据。
不过,在那个时代,电子计算机还没有发明出来,连电都没有,二进制计数系统实在不知道用来干什么。1701年,莱布尼茨将关于二进制的论文提交给法国科学院。法国科学院竟然认为,这个二进制没有什么用,不予发表。
意料不到的是,二进制引领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
300年后,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电气革命,电力开关的开合状态刚好对应“0”“1”两个信号。今天,无论是电脑、手机,还是互联网、人工智能,也包括二维码,最基础的运算逻辑,就是二进制。
20世纪40年代,为了实现对邮政单据的自动分检,美国发明家约翰·科芒德发明了一种用条码对单据做标记的机制,并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条码专利。这种最早的条码由几个黑白相间的同心圆组成,被形象地称为牛眼式条码。与二维码原理一致,条码用深色的条和浅色的空来表示二进制数的“1”和“0”。
图8-7 牛眼式条码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条形码在日本发扬光大,大量运用到超市、包装等领域。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大量的产品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当时,商品信息主要靠手动输入,产品检验员、售货员们苦不堪言。条形码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条形码只能容纳20个英文和数字,且无法编码汉字和假名。
20世纪90年代,由原昌宏牵头,日本丰田子公司Denso组成了一个两人开发小组。他们将横向一维存储信息的条形码,改成了纵横二维存储信息的二维码,并采用四角“回形”的定位,扩大码容量,提高读取速度。Denso公司将这种码命名为快速响应码(QR码)。为了成为国际标准,Denso公司开放了其专利。
意料不到的是,二维码最终在中国功成名就。
长久以来,二维码英雄无用武之地,只是被一些公司用在产品信息的跟踪上。2011年7月,支付宝正式推出了二维码支付业务。2013年8月,腾讯启动二维码支付功能。此后,二维码支付经历了一些波折。随着2016年8月《条码支付业务规范》的发布,二维码支付获得官方认可,从此开启了飞速发展的时代。
图8-8 二维码图示
让人靠着马云、马化腾两位“马爸爸”的耕耘和探索,2017年,中国正式进入“码年”。
手机在手,万事不愁!收钱码、乘车码……不带钱包出门已成为中国人的新习惯,扫码、被扫码也成为中国人的日常。这一年,遍布中国大街小巷的4000多万小商家,靠这张二维码贴纸实现了收银环节的数字化。现在,不管是在餐厅、商店,还是出租车,抑或烤红薯摊,甚至乞讨,都支持二维码支付。
据统计,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几乎是美国的90倍,领先全球。
当硅谷精英们还在为paypal的推广大伤脑筋的时候,中国三线城市沿街卖瓜的老大娘,已经将“扫码支付”玩得风生水起。
一项调查显示,支付宝与高铁、网购和共享单车并列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支付技术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交易习惯,也在悄悄改变着许多古老行业。
首当其冲的,可能就是小偷这个职业。
无现金的生活,小偷似乎无从下手。连手机也很难偷了,因为走路吃饭都在看,时刻不离手!
干掉小偷的不是警察,是二维码!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聪明一点的小偷,也纷纷整上了互联网思维。网上有个新闻,一个小偷把店家的微信支付二维码替换成自己的,一个月“躺收”70万元。
至于利用二维码偷梁换柱、窃取隐私的事情更是层出不穷。
送你送到小村外,有句话儿要交代,虽然已经是百花儿开,路边的“野码”你不要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