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符号的表意过程

二、货币符号的表意过程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皮尔斯是现代符号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在皮尔斯看来,符号分类就是人类认知方式的分类,皮尔斯根据“符号代表物”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把符号分为具有依赖关系的指示符号、具有社会约定性的象征符号和具有相同性质的像似符号。

在这里,我尝试以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为理论基础,来理解货币符号的表意过程。

一是指示符号。

1978年12月,欧共体启动“欧洲货币体系”,并设立了旨在保证成员国货币汇率稳定的“欧洲货币单位”。

当时,“欧洲货币单位”的英文缩写是“ECU”,恰好与法国古代钱币“埃居”的发音、书写相同,在法文中,“ECU”一词还指法国中世纪骑士使用的盾牌。一种货币以盾牌命名,让人感到它的坚挺。

ECU是当时的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提出来的,是法国的“得意之作”。

1995年12月15日,星期五,西班牙首都马德里。

欧盟15国首脑济济一堂,讨论欧洲货币单位。刚刚当选的法国总统希拉克表示,ECU是欧洲货币建设的源头,法国人对ECU有特殊感情。

但是,德国总理科尔表示,德国舆论不接受将ECU作为单一货币的名字,因为这个词在德语里太接近“母牛”一词。

接下来,英国、荷兰等国代表纷纷加入这场论战中,眼看快到中午了,意见仍然没有统一。

主持会议的西班牙首相冈萨雷斯说话了,建议采用EURO。EURO是欧洲(EUROPE)的前缀词。

这回轮到希腊人坚决反对了,“EURO”的发音与希腊语中的“尿水”接近。

最后,在希拉克的支持下,终于达成妥协,在欧元的票面上,同时印上以拉丁文表示的EURO和希腊语表示的EYPΩ。

图11-2 欧元上拉丁文表示的EURO和希腊语表示的EYPΩ

ECU、EURO和EYPΩ,作为货币单位名称,是一个指示符号,主要功能是区分对象,肯定对象的存在。但是,指示符号又可以有其他解释意义,有时候两种功能会相互干扰甚至发生冲突。

二是象征符号。

1974年,任职于卢森堡欧盟公共关系部的德国版画家阿尔特·艾森门格尔接到一项任务,设计一个以欧洲为主题的标志。

很快,他便拿出了自己设计的方案。可随后,这个方案如泥牛入海,一搁就是20多年,他还以为被人遗忘了。

直到1997年的一个晚上,已经退休住在养老院的艾森门格尔在看电视时发现,他设计的标志被欧盟采用了,并被作为即将诞生的欧元图案。不过,欧盟公共关系部在向媒体介绍情况时说,他们也不知道这个图案的设计者是谁。

根据欧盟官方的解释,欧元符号(€)是由代表欧洲文明的希腊字母“E”(epsilon),代表欧洲的E,与代表欧元稳定性的横划的平行线组合而成。

然而,艾森门格尔在1974年设计这一标志符号时,根本没有也不可能考虑到将来欧元的稳定性,当然,这并不妨碍欧盟赋予它美好的象征意义。

有人从这两条细线中还解读出欧元和美元的身影,进而畅想起欧元平衡美元后的国际货币新体系的艺术美感。

不过,历史并不会因祝福的美好而改变。

欧债危机后,那两条平行的细线不但没有让人品味出平衡和稳定,而是被解读为牢牢插在欧元身上的两支利箭,而且造成了贯通伤,被伤害者痛苦得弯下了腰……

作为象征符号的€,意指的对象是欧元。对符号的理解,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解释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会得出完全不同的意义。人类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也从此而来。

三是象似符号。

代表美元的$符号,我们经常会见到,它藏在各个角落,无论是支票还是纸币上都有着它的踪迹。

据美国钱币学会的说法,在18世纪后期,美国所用的货币主要是英镑及西班牙比索(Peso),当时美国正在轰轰烈烈闹独立,其符号便故意仿西班牙比索而弃英镑,以示与宗主脱离联系。

西班牙比索的货币符号一般写成PS,急就章的简写为S加从P字割取的一直划,遂成$。

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有一个儿子叫赫尔墨斯,他是诸神中的传信使者,兼商业、贸易、利润和发财之神,也是管理商旅、畜牧和交通之神。

赫尔墨斯还与古代西方炼金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赫尔墨斯有一根金手杖,传说赫尔墨斯靠这金手杖做买卖很发财,金手杖也便成了商神杖,被人们视为商业和国际贸易的象征。今天,商神杖的身影比比皆是,比如中国海关的关徽,就是由商神手杖和金色钥匙交叉组成。

图11-3 中国海关的关徽

按道理,商神杖和美元符号$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在神秘主义者们看来,$和商神杖非常相似,正是在商神赫尔墨斯的庇佑下,美元才有了今天的霸主地位,美国才会长盛不衰。

图11-4 赫尔墨斯和他的商神杖

安·兰德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露骨地讴歌美元,“美国是世界唯一一个国家,其货币(金钱)不是用武力抢掠而来,而是通过贸易、互补有无的自由贸易获取;美元符号代表了人的心智、他的工作成果、他的生命和他的欢愉”。

符号是“携带着意义的感知”,$本来只是个约定成俗的象征符号,但由于与商神杖的相似性,又使$成为一种象似符号,并蒙上神秘的面纱,这种象似性产生的心理效应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