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为什么将大量黄金带入坟墓?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刘贺被征召入朝,受皇帝玺绶,承袭皇帝尊号。
但刘贺仅在位27天,就被废为庶人,理由是荒淫无度、不保社稷,史称汉废帝。随后,刘贺回到昌邑,在严密的监视下苦熬岁月。
10年后,汉宣帝终于发了善心,将29岁的刘贺封为海昏侯,让他到荒僻的鄱阳湖畔做了一个贬谪贵族。
公元前59年,刘贺像一片飘落的枯叶,溘然长逝,享年只有33岁。
《汉书》以“后薨”两字将这颗暗淡帝星的最后坠落一笔轻轻带过。
南昌新建区的墎墩山,成了刘贺最后的归宿。
2015年11月,刘贺坟墓的主椁室被打开。
无论是风华正茂,还是血雨腥风,都已经一去不复返。
打开一座墓,就是打开一个人的生命场景,打开一个人的灵魂世界。
刘贺墓中有棋盘漆砚,有编钟琴瑟,还有孔子像的屏风,向人们展示的刘贺,绝不是“荒淫无度”,而是一个知书达理、爱好音律、情趣高雅的“文艺青年”。
刘贺墓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耀眼的黄金。
刘贺墓共出土金饼285枚、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块,总重量约100公斤,相当于当时全国黄金总量的千分之一。
经检测,这些金器纯度在99%左右,绝对都是足金。
这些金器、金饼和金板,虽然代表了刘贺的财富和地位,但却并非流通货币,而是有特殊用途,即祭祀高祖时供奉的酎金。
图3-7刘贺墓中出土的黄金
西汉献金助祭制度非常严苛,如果所献黄金分量、成色不足,诸侯王要削县,列侯则免国。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就曾以酎金不如法,夺去106个列侯爵位,占当时列侯的半数。
对于这笔巨额黄金,刘贺可以进贡给汉宣帝,肯定会使龙颜大悦。刘贺似乎有过这个打算,他在一些金饼上用蝇头小字写上“海昏侯臣贺:酎黄金”。
刘贺也可以把这些黄金分赠给子孙。刘贺一家人丁兴旺,史书记载,刘贺有妻16人、子22人。
但刘贺都没有做,而是守着这些财宝,把它们一一带进了坟墓。
刘贺继承了昌邑哀王刘髆的财产,还开办过“大刘记”商号,用家财万贯形容应不为过。
刘贺从今山东潍坊举家搬迁到江西南昌,全部家当装了二三百车之多,第一波乘船已经到了海昏县,而最后一波还没有离开昌邑。
这些巨额财产既给他带来幸福,也给他带来深重的忧虑。
刘贺虽然远离朝堂,但他无时无刻不处在监视之下。
在昌邑,刘贺人熟地熟情况熟,他买通了山阳郡太守张敞,让他在皇帝面前极尽丑化自己,把自己形容成一个丑陋猥琐、安于现状的白痴,汉宣帝一高兴就封了个“海昏侯,食邑四千户”。
但在海昏,刘贺则是人生地不熟,扬州刺史经常派人来打探刘贺的经济状况,试探刘贺的思想行动,并把这些内容事无巨细地报告给汉宣帝,最后,“削户三千”,只剩下一千邑。
刘贺非常清楚皇帝为什么要这样惩罚他,既懊悔财富外露,更感到世态炎凉,前途险不可测。
他自然也会想到汉代的两项重要经济政策——算缗和告缗。用今天的话说,算缗和告缗,就是交纳财产税和监督交纳财产税,目的是为了打击富豪隐产漏税,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在当时,任何一个家奴,只要告缗,便会使海昏侯整个家族瞬间倾家荡产,子孙后代不仅一无所有,而且发配戍边,难以翻身,这令人不寒而栗。
财留子孙,即祸留子孙,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把这些巨额财产埋进土里。
刘贺死后,汉宣帝废除海昏侯国。
但他的儿子汉元帝刘奭觉得刘贺的子孙安贫乐道,又封刘贺的儿子刘代宗为海昏侯。
即使在刘秀建立的东汉,海昏侯国也一直代代相传,到东汉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废爵分县,世袭了总共168年。
东汉末年,刘贺后代宗民发展到了上万家,人数十万之巨,不但有了自己独立的武装“宗伍”,还有独立的军事政治首领“宗帅”,粮食富足,经济力量强大,雄霸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