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意义的感知
“假如我中了500万元,我会……”
我们有无数种方式来回答这句话:换更大的房子,换更好的车,去日本购物,去马尔代夫游泳,有一个更好的家,帮助一个亟待用钱的贫困学生……
这个答案可以一直写下去,就像人类的欲望一样永远填不满。
我居住在深圳,在这个激情燃烧的城市,人们对钱有着更深的切肤之感。
不仅生命的简单再生产,需要足够的货币支撑,哪怕是你的愁绪、你的哀伤、你的期待、你的寂寞需要一处休憩的港湾,“对不起先生,先摸摸你兜里的货币”。
无论是美元还是人民币,货币的共同特征是,它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把世界上的大部分东西联系起来,成为所有事物的价值衡量尺度,成为目的实现的手段。
然而,在历史上,货币具有难以数计的面孔。
在美索不达米亚,货币记载在一些陶筹片上,或刻在泥板上。
在古罗马,人们曾经用盐来支付报酬。
公元前750年,希腊人就已经开始用金、银筹造货币。
早在中国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纸币。
在斐济,鲸鱼的牙是货币,其中又以少见的红色牙齿最值钱。
在北美,直到1670年,马萨诸塞州才废除以谷物和牛充当货币的法律。
最有意思的是太平洋雅普岛,直到19世纪,人们还在使用一种重得难以搬动的白色石头当作货币,当地人把这种货币叫作“费”。
在交易的时候,“费”的上一个所有人只要发表一个口头声明即可,钱的所有权虽然转移,但那块石头仍呆在原处。
只要大家一致认为,某个人拥有某块石头,那么这块石头具体在哪儿无关紧要。
雅普岛上有个家族十分富有,因为他们有一块奇大无比的石头。
但是,好几代人以来,从未有人见过这块石头,原因是这块石头在运输过程中,不小心掉到了大海深处。运输石头的人讲述了那块石头的美丽绝伦,大家都同意既使它躺在海底,也不影响它的价值和正常的交易流转。
图11-1 雅普岛的石头货币
只要我们心中有同样的信仰,那么,不管货币的面孔如何变换,货币的形式如何展现,也无论货币是否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它就具有连通一切的神秘力量。
今天,我们许多人的财富表现形式,只是银行电脑系统中的一串或长或短的数字,这串数字其实并不完全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但是,在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安排和一连串技术的支持下,我们相信这就代表我们的财富。
明朝诗人沈周有一首《咏钱》的小诗,诗云:
个许微躯万事任,似泉流动利源深。
平章市物无偏价,泛滥儿童有爱心。
一饱莫充输白粟,五财同用愧黄金。
可怜别号为赇赂,多少英雄就此沈。
个小躯微的钱币,担负着千万次交易的重任,它像泉水一样流动,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利益。
货币只是一种符号,是财富的象征,是价值的载体,它的意义在于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于交换。
一是货币要在现实世界有力量,就必须首先在我们的心中具有力量。
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在理论上,首要原则是意义不在场。
货币携带的那种连通一切的“交换价值”,并非客观存在于货币之中,而在于解释者,在于人。货币符号表意之所以有可能,是因为交换的需要。正因为物物交换不便利,因为使用金属、实物进行交换存在各种弊端,我们才需要货币,才需要更加高级的货币。
如果交换意义已经在场,货币符号的表意过程就没有必要,也缺乏动力。
二是货币是“物—符号”的二联体,且物的价值一般要低于符号价值。
无论是哪种货币,一般都有承载物,可能是石头,可能是金属,可能是纸张,也可能是电子系统等。
承载物也有价值,大部分情况下,物的价值要远低于符号价值。
不过,有时候承载物的价值要高于符号价值。2005年3月《信息时报》报道,广州小贩熔化人民币硬币,打成金属首饰出售,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公安机关查禁。1949年的时候,由于恶性通胀,蒋介石政府发行的纸币变得一文不值,在当时北平一些大户人家,甚至开始烧纸币取暖。这时候,货币的符号意义被搁置,货币的物质性发挥作用,货币就不再是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