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倒吧,朕的大清都亡了

八、拉倒吧,朕的大清都亡了

庆亲王奕劻之贪,人所皆知,与和珅不相上下。

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里循曾披露,庆亲王在英国银行的存款达712.5万英镑,在汇丰银行一家便存了200万两银子。

1904年2月,大清御史蒋式理写了一封举报信,举报庆亲王奕劻是只大老虎,在英国汇丰银行存有巨款。蒋式理的大概意思是:

奕劻有120万两黄金存在东郊民巷英商汇丰银行。汇丰银行知道这笔钱来路不明,故意刁难,月息仅给二厘。国家正在搞官立银行,朝廷即便不追究奕劻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也应该督促奕劻将存款转存官立银行,以支援国家金融改革。

图7-16 庆亲王奕劻

老太后看了举报信后,立刻组建了以政务大臣鹿传霖为组长的调查组。

鹿传霖一干人等风尘仆仆地来到汇丰银行,竟然人去楼空,当场吃了个闭门羹。第二天,又去,银行方面打了个太极,说咱大英帝国的法律规定银行有义务保守客户的隐私。第三天,再去,银行说,我们与庆亲王素无往来,面都没见过。第四天,还去,这回更强硬,就三字回复:不准看。

汇丰银行完全不把调查组放在眼里。鹿传霖刚正清廉,竟然也毫无办法,此事不了了之。

老太后传旨把蒋式瑆痛骂了一通,并把他调离了御史职位。1904年10月,心灰意冷的蒋式理辞去官职,申请在北京建立电灯公司。1906年10月10日,公司正式对外供电。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古老的北京城结束了无电的历史。

其实,奕劻早就得到了太监李莲英的消息,提前做了准备。

这次事件等于为汇丰银行作了一次义务宣传。此后,许多官吏都将汇丰视作安全的避风港,将巨额资产和金银古玩存入汇丰,一时间汇丰存款大增。

图7-17 1909年上海汇丰银行发行的纸币

奕劻贵为大清帝国的铁帽子王、军机大臣,干的尽是挖自家墙脚的事。

1911年10月,因为盛宣怀的一句话,北京发生挤兑危机,大家都到银行取钱。其中,最起劲的不是别人,正是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他一家就取出至少几百万两以上的巨额存款,然后存进了外国银行。

1917年奕劻死后,庆王府向已逊位的溥仪讨要谥号,为其评定一生功业。内务府大臣初拟谥“哲”,“知人曰哲”。

拉倒吧,就因为有奕劻这些猪队友,朕的大清才亡了。

溥仪不同意,提笔写了一个“丑”字。

历史上只有秦桧曾经享受这个谥号,足见溥仪对庆亲王的厌恶。

奕劻的家人接受不了,找到溥仪之父载沣,再三力争之下,才赐谥“密”字,意思是“追补前过”。

这在清代所有亲王的谥号中,是最差的一个。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庙堂瓦解,王公星散,随着奕劻等一干权贵的轰然倒塌,不可一世的山西票号也成了帝国的殉葬品。

清政府灭亡时欠各票号700多万白银,无法收回。

各地方政府存放在各类票号的官款,催逼甚急,甚至以武力威胁。

再也没有免息的政府存款和税银了。

1913年,祁县帮合盛久倒闭,掌柜逃匿。

1914年,显赫一时的全国第一票号日升昌宣布破产,这一年恰是日升昌成立的第90个年头。

乔家的大德通也没有好多少,业务每况愈下,先改为银号,又改为钱庄,惨淡经营至1949年。

票号曾经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山西票号就像待宰的羔羊,随着清末的一声叹息纷纷倒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大清亡了,票号彻底“歇菜”了。

各类票号因为长期有政府存款做后盾,又有达官显贵做靠山,使他们离现代银行的距离越来越远。普通商人、老百姓的小额存款,票号是看不起的。至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票号是不参与的。

然而,时代变了。

清亡以后,票号再也找不到可乘凉的大树,于是,树倒胡狲散,票号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大清亡了,但钱庄顽强地活着。

由于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钱庄是一种典型的普惠金融服务,往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历次金融风波中,钱庄死了一茬又一茬,但危机过后,只要给点阳光,钱庄就又能够继续灿烂。更重要的是,钱庄在此后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商业银行,参与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建设当中,这为钱庄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票号也曾经想改革发展,1908年3月22日,北京德胜门外山西会馆,20多家票号驻京掌柜汇聚一堂,就成立“晋省汇业银行”展开讨论。然而,这场讨论很快被蔚丰厚总号大掌柜毛鸿瀚否决。在晋商的骨子中,他们追随清王朝的时间久了,早已植入自毁程序。

1907年,一批江浙、上海的钱庄主和丝织商人创办浙江兴业银行。

浙江兴业银行诞生之后,就把自身的命运和民族工商业紧密联系起来。

号称“中国第一实业家”的张謇,他开办大生纱厂一度发生资金周转困难,帮他解决问题的,正是刚成立不久的浙江兴业银行。此外,刘鸿生的火柴厂、荣氏家族的面粉厂、穆藕初的纱厂、商务印书馆等,都是浙江兴业银行的老客户。

眼光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票号和钱庄两者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