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进瓷器店的野马

一、闯进瓷器店的野马

黑格尔说,世界是好的,但也包含着恶。他又说,如果没有恶的存在,就不能达到更大的善。

孟子也说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汤因比在他的《历史研究》中用许多史料印证了以上格言。冰河时期结束以后,亚非地带开始逐渐干旱起来,从此,人类文明出现分化:

图6-1 汤因比

第一,在这次气候变化中,既不改变居住地点,又不改变生活方式的人类,他们灭亡了,因为他们不可能挑战干旱。

第二,那些随气候迁移的人们,选择了一条困难最少的道路,他们来到了热带单调气候所发出的令人昏昏欲睡的地方,所以,一直到今天,这些人类后裔的生活与他们的远古祖先基本相同。

第三,那些没有改变居住地点,却改变了生活方式的人们,他们把自己变成了猎人或牧羊人,成为亚非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第四,那些告别故土,紧跟北上低压带而躲避干旱,试图保持原有生活方式的人,无意中遇到了北方季节性的严寒,凡是没有倒地失败的,他们身上都产生了一种新的适应能力。

第五,那些在干旱的挑战面前,既改变了居住地点,又改变了生活方式的人们,以一种富于创新的行为,彻底地从采集食物、狩猎生活转到了耕种生活,创造了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苏美文明,从诸多原始部落中脱颖而出。

这就是“文明压力论”,即文明总是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诞生和发展,比如说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都不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这些文明的母亲河常年泛滥,迫使生活在这些流域的部落联合并发展成更先进的体制,来共同抵御河水泛滥。

压力过大,文明可能被扼杀。但一旦压力消失,文明也会停滞不前。

货币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与类似的“压力”息息相关。

在纸币发明以前,人类饱受货币短缺之苦。

在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钱荒”向来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西方,哥伦布、麦哲伦等探险者远渡重洋的原始动机,就是去海外寻找金银货币。

历史上,纸币有两种,一种是可自由兑换的纸币。这种纸币一般是一种金属本位,可以凭票兑换相应的硬币或金属。

另一种是不可自由兑换的纸币。这种纸币以信用为基础,一经发行,理论上便可永续流通。

不可自由兑换的纸币,是现代货币的表现形式。

今天,不可自由兑换的纸币已经变得很普遍。

但是,从可自由兑换的纸币,到不可自由兑换的纸币,这个过程至少经过了上千年的博弈,往往伴随着战争、动乱或各种危机。

通常的顺序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先是推行可自由兑换的银行券或票据,接着面对危机(通常是战争)的压力,于是,这些票据宣布为不能自由兑换为硬币了。

人类历史上,有过上百次货币体系完全崩溃的事件,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国家能够完全摆脱通货膨胀的肆虐。

滥发纸币的统治者,最初的本意只是想通过这个权宜之计解决财政危机。

但纸币一旦脱离金属的缰绳,就像一匹闯进瓷器店的野马。

往往最终的结果是,统治者抢到的,还没有这匹野马破坏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