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让我们更文明了吗?
原始的采集社会看起来很美,但你若在大街上随便抓个人问问,似乎极少有正常人愿意去过那种日子。
1988年,哥伦比亚奴卡克·马库土著民族意外地走出亚马逊热带雨林。
他们是一个为时代所遗忘的部落,此前与世隔绝,生活主要靠捕猎和采摘野果。他们没有货币的概念,也没有未来的概念。
走出森林后,他们居住于城市附近,依靠国家的救济品生存。
当被问及他们是否怀念丛林时,他们笑了。不断在奔波中寻找食物,事实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令这些土著感到惊讶的是,那些完美的陌生人给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并未要求他们予以回报。
我们不愿意回到过去,是因为我们的古老基因中有太多的贪婪和欲望。
这就像一个胖子已经胖得惨不忍睹、身缠百病,但还是念念不忘盘中的食物。
几百万年来,人们大部分岁月都是在追逐食物和温暖,这种“饥饿感”在我们的基因中打下太深的烙印,金钱、美女、名利,从一个欲望到另一个欲望,直到死去。
有人说,货币使人类变得更加文明。
理由是没有货币和贸易,两个群体间为争夺稀缺资源(比如粮食和育龄妇女)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大。
陈志武教授等人试图用一串数据来佐证这个观点,在欧洲,中世纪期间命案发生率在每年每万人5到10人,但从16世纪初开始,诉诸暴力解决纠纷的倾向性持续减弱,到20世纪初降到每年每百万人有5到10人;而且,暴力所致的命案率最早在14世纪的英国、荷兰等西北欧洲国家开始下降,而在市场发展相对落后的东欧,命案率要等到18世纪才明显下降;在中国,命案率则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稳步下降。
图9-5 从暴力对抗到货币交易
但在我看来,这种论断似是而非。
一是把命案率的下降完全归于货币对暴力的替代,这种逻辑过于简单粗暴。在没有货币的采集社会,或者在货币作用不是很大的封闭小农社会,人们会为了资源而发生冲突,但在货币作用越来越大的所谓文明社会,人类也会为金钱而发生争斗,这本质上区别不大。16世纪初欧洲命案发生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穷山恶水出刁民,吃不饱饭才会去拼命;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果基本的生理需求能够被满足,暴力事件自然会下降。正确的逻辑应该是,货币流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使命案率下降,而不是货币与暴力间的简单替代。
二是人类文明史上因货币而发生的奴役和战争,其血腥程度并不逊色于部落冲突。陈志武教授用命案发生率表明货币使人类变得更文明,但并没有将大规模战争考虑在内,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历史上,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美州新大陆、鸦片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每一次的流血冲突,几乎都有货币的阴影。或者为了抢夺金银,或者为了市场竞争,或者为了货币主权等,这些文明史上的奴役或战争,少则损耗上万人,多则数千万。第二次世界大战共有接近6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这个数据如果让哥伦比亚奴卡克·马库土著族了解到,真不知道他们还愿不愿意走出亚马逊丛林。
现实是,奴卡克·马库土著们来到文明社会后,因为哥伦比亚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战事不断,他们被迫逃离家园,流离失所,再加上疟疾和流感的危害,奴卡克·马库人口锐减,目前人数已不足500人,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