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里世界铜币
1997年,在汇丰银行的资助下,大英博物馆汇丰银行货币展览馆开张,至今,已接待数千万的访客。
在这个货币展览馆中,入馆原则并不仅要求货币珍贵,更看重其是否具有典型意义。也因此,在这里,我们除了可以看到璀璨夺目的金银铸币,也可以看到许多落满尘埃、平凡普通的铜钱。
展览馆不仅展现了世界各地的货币演进史,也描绘出了这些货币所根植的文化背景。
在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5世纪前后,金银是商业、法律和社会实际支付的有效手段。
不过,也出现了类似海豚状的青铜铸币,作为生产生活中的小额支付手段。同时期的古希腊城邦,铸造了一种状如金字塔的铜块,铜块顶部有三个点,表示它的价值。后来,印有螃蟹、猫头鹰等图像的铜币的产生,与铜块类似,铜币上突出的圆点数表示硬币的价值。
图5-7 古希腊铜币
在古罗马,早期人们把铜切割成块状或条状,作为金银的辅币使用,这种称量货币残块被称为“Aus Rude”,意思是未经加工的青铜。
后来,罗马仿照古希腊铸造铜币,起初,罗马铜币表面铭刻的是当时人们崇拜的战神、两面门神等。
进入帝国时代以后,铜币上开始出现统治者的肖像。3世纪的时候,由于战乱频繁、通货膨胀,罗马许多地方的铜币一度停止生产和流通。
图5-8 古罗马铜币
在欧洲,西罗马灭亡之后,中世纪早期,公元450~750年,虽然在军饷、奢侈品、教堂的捐赠中仍会使用金银货币,但货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大大下降,低价值的铜币基本销声匿迹,只在意大利城市经济中被小规模铸造和使用。
一些罗马帝国时期的铜币被用来作砝码,以衡量少量的黄金。
图5-9 中世纪铜钱被用作砝码
中世纪末期,民间小额贸易越来越频繁。从15世纪晚期的葡萄牙、威尼斯与那不勒斯开始,到17世纪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以及后来的匈牙利,欧洲世界的铜币开始逐渐复兴。
在这个过程中,时常因为滥发、伪造而导致货币系统失控,政府经常通过种种手段进行控制,包括终止发行、限制流通、取消合法地位或减少面值。
图5-10 私铸的铜币
实践中,铜币有其实用性,一旦政府禁止发行,民间成千上万的私铸就会取而代之。1640年,英格兰停止铸造皇家法新铜币,地方及私人铸币立刻涌现,并取代官铸成为老百姓的零钱。
为了解决铜币贬值和私铸的问题,1658年,瑞典铸造了一种铜盘钱,这种钱非常大,而且重,不方便携带。因此,在铜盘钱的基础上,瑞典发明了“信用券”,以作为移动的变种通货。这是欧洲最早的自由流通钞票。
在拜占庭帝国,小面值的青铜币式样很多。
但从公元8世纪起,富利青铜币逐渐成为小额货币的主角。铸造这种小额青铜币,不仅是为了便利小额交易,也是统治者搜刮百姓财富的一种手段,因为在当时,人们用黄金支付税收,但政府却可以支付(包括在收税时找赎)铜币。
图5-11 瑞典铸造的铜盘钱
在伊斯兰世界,政教合一在其货币体系中有着深刻的反映。早期伊斯兰铜币深受古罗马、拜占庭的影响,基本上都是照抄,只是抄的时候会注意去掉基督十字架,或者增加伊斯兰铭文如“以真主的名义”“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等清真言论。
图5-12 古代伊斯兰的铜币
有趣的是,公元9世纪以后,硬币成为许多伊斯兰世俗统治者的宣传工具。比如,倭马亚王朝、阿巴斯王朝、法蒂玛王朝的统治者,在硬币上宣称自己是哈里发,是信徒的统帅;孟加拉的侯塞因国王(1494~1519年)则在硬币上将自己描述成先知的后裔。
在印度,最早的硬币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左右。那时候,印度的银币、铜币主要采用希腊的压铸技术。
公元前3世纪,孔雀帝国建立,印度人发明了一种在模子中铸造的新铜币体系,铜币两面都冲压出各种符号和铭文。这一时期印度铜币种类繁多,有正方形,有长方形,有圆形,还有椭圆形等。
印度地处东西方交流的要冲,其货币形式深受古希腊、古罗马、阿拉伯世界的影响。特别是公元纪年之后,总体上采用西方货币体系。
图5-13 古代印度的铜币
在非洲,19世纪前,西非是世界上黄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当地人却更喜欢红铜和青铜,并把这种铜的合金称为“非洲的红色黄金”。
在那时,非洲的黄金出口到欧洲并制成硬币,而欧洲的红铜、青铜则流向西非,并在市场交易中广泛使用。
非洲的铜货体系杂乱无章,奇形怪状,有制成麻花状的,也有臂镯状的,还有板状、十字架状的等。19世纪以后,随着非洲各地沦为西方世界的殖民地,其独特的货币体系随之瓦解。
图5-14 独具特色的非洲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