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伪钞制造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普通小民就像一只微不足道的蝼蚁,一不小心,就会被时代的洪流碾得粉碎。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犹太人萨利(真名所罗门·斯洛维奇)靠着出众的造假技巧,在柏林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浮生如梦,为欢几何,萨利的人生准则,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很快,在纳粹对犹太人的全面追捕中,萨利被抓住,并被送往萨克森豪森集中营。从此,他所有的信仰与坚持,就是活着。凭着机智、冒险和才艺,萨利在集中营里艰难地保住了一条命。
图10-7 电影《伪钞制造者》剧照
几年后,他被送到一个神秘的去处,他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囚徒们营养充足,衣着干净,干着他们熟悉和热爱的技术工作。原来,这是纳粹一个重要的秘密工厂,他们负责给纳粹制造各种假证件、假票据,还有就是假钞。
萨利担任了集中营伪钞制造厂的“车间主任”,主要任务是伪造英镑。
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工作还是死亡,仅隔了一堵木墙。
墙那边的囚犯在被肆意屠杀,墙这边的囚犯还可以打乒乓球。当萨利重新见到印刷机时,他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这份工作,就是他的救命稻草,抓住它,就可以抵御集中营里无边的恐惧。
萨利清楚地知道,印刷出来的伪钞将严重破坏英国的金融和经济秩序,人为延长战争的期限,或许还会导致更多的人死亡。
但萨利的选择,是努力让自己活着,努力让周围的人活着。
萨利攻坚克难,在100多个伪钞制造工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独自造出一批假币,拯救了所有人的生命。在萨利看来,只有眼前的活下去才是真实的,只有身边的狱友才是真实的。他不能选择牺牲身边活生生的战友,去换取一个可能抽象的胜利。不过,萨利并不是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他巧妙地在假英镑上做下记号,运用其他方式与纳粹默默地对抗。
与萨利相比,他的狱友博格则以一个“伟光正”的神性存在。博格是一名钞票印刷机专家,他认为不能助纣为虐。从一进工厂,博格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不间断地破坏伪钞底版,想要组织犯人发起暴动。当纳粹提出,若不完成任务,就要杀死6个狱友,6个狱友痛殴了博格,但博格依然毫不妥协。在他看来,只要纳粹的末日早点到来,自己和同伴的牺牲都是值得的。
是抽象崇高地死去,还是具体卑微地活着?似乎很难找到正确答案。
虽然有着不同的信念,但两人在面对纳粹时,又相互扶持。正是在这种隐忍坚持之中,他们才在这场种族灭绝、历史悲剧中幸存下来。
集中营被解放后,萨利立刻就被遗忘了。
而红色战士博格,则成为了英雄。一直依赖萨利的伪造技术而得以存活的犹太伪币制造者们,他们簇拥着博格,激动地描述着博格在监狱破坏伪钞生产的一点一滴。
经历了地狱般的苦难之后,萨利孤零零地回到了他的滚滚红尘,香烟、美酒、女人、让人沸腾的赌局。在短暂时间里,萨利忘记了曾经的苦难,尽情地沉迷于他所熟悉的肉欲狂欢。然而,一种虚无感不可阻挡地包围了他。
口口声声要献身日耳曼大业的纳粹长官拿着他制造的假证忙着跑路。
那些熟悉的、美妙的肉体也变得那么的不真实。
在赌场上,萨利故意输掉了所有当初在集中营被他藏匿起来的伪钞,仿佛想洗脱掉苟且的曾经,找回灵魂的幸存感。
萨利茫然地坐在海边,听着海浪的拍打声,内心的虚无将他吞噬。
美女来伴,金钱无数。但是战争带来的创伤永远无法弥补,无尽的黑夜才是真正的恐怖。
博格走出集中营后,根据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他写了一本回忆录,名字叫《魔鬼工厂》。后来,有导演根据博格的回忆录,拍成了电影《伪钞制造者》,这部电影获得了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战争结束后,萨利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人说,他在蒙地卡罗的赌场欠了一屁股债。
有人说,他协助犹太人伪造移民签证前往巴勒斯坦。
有人说,他人生最后几年,主要致力于伪造世界级大画家们的经典画作。
无论是纳粹还是犹太人,都不过是战争中的一颗小棋子。在影片中,博格式的红色战士,是伟大的。但更多的普通人,尤其是在底层匍匐挣扎的升斗小民,根本无力承担沧海桑田式的历史宏大使命,他们只能放弃所有的生命激情与幻想,学会节制隐忍,靠着仅有的那点人生经验和智慧,去对付各种无以躲避的问题,并在卑微琐碎的欲望满足中确立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