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灰色的,但现实之树常青

七、理论是灰色的,但现实之树常青

1720年5月的巴黎,到处都是愤怒、失去理智的群众,他们的攻击目标是被摄政王踢出内阁的约翰·劳。不过狡猾的约翰·劳声东击西,他让他的马车先走一步,自己乔装打扮躲了起来。最后,那可怜的马车成了替罪羊,被巴黎人砍成了碎片。约翰·劳曾经让许多法国人一夜暴富,但转眼间又让他们倾家荡产。

1671年,约翰·劳出生在苏格兰一个银行世家。

他身材槐梧、聪明伶俐,走到哪里都被漂亮的姑娘簇拥,他生性风流,不得不与情敌决斗,这位技艺超群的击剑手最终将对方刺死,可他竟然在朋友的帮助下越狱逃跑。

他是专业的赌徒,凭借高超的数学才能和上帝眷顾的好运气,驾驭各种赌博游戏,为他带来巨额的财富,甚至曾经几年内稳居世界首富之位。

他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却是许多国王的座上宾,他在危难之时帮助法国政府摆脱财政危机,开启了与东方、北美的贸易先河。

图6-16 约翰·劳

他是个非常有品味的人,收藏了数目惊人的艺术品,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名家作品,他都有独到的见解。

夜晚,约翰·劳纵情声色犬马。

白天,他研究金融理论、货币的本质。

他在《货币和贸易》一书中指出,货币政策也是经济政策,因为货币的数量影响着全体国民的财富,增加货币量可以扩大生产,因为贷款更加便利,投资更具吸引力。不过贵金属数量有限,所以增加货币只能借助贵金属以外的办法,比如纸币。

他的观点已经大大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因为要200年后,经济学家才开始接受这种货币理论。

1716年,约翰·劳终于有机会在法国实践他的这一套理论。

这时候的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刚刚去世,留下高达25利弗尔的外债,每年的利息偿付就达法国年收入的60%,已是真正的入不敷出。

约翰·劳开始大展拳脚。

在政府的支持下,约翰·劳成立了一家银行,并垄断了纸币发行权。

纸币可以用来交税,也可以在银行任何网点兑换相当面值的金币。

当时金币的价值因为政府在设计拨弄,朝令夕改,贬值得令人忧虑。

约翰·劳的纸币却始终稳稳地保持着它的价值,百姓渐渐信任,终至竞相持有。劳所发行的纸币价值迅速上升,甚至比等值的金属货币还高百分之一。

贫穷到极点的巴黎沸腾了。

很快,法国商贸业就成了新货币政策的最大获益者。

以往凋零的商业开始复苏。

纳税时人们也不再那么抱怨连天,纸币在人们心中的信用度逐渐建立。

如果这种信任度继续保持下去,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必将更加稳固,经济也会日渐繁荣。

图6-17 法国早期纸币

与此同时,约翰·劳成立了一家密西西比公司,专门开发法国控制的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

与其他著名泡沫中的故事如出一辙,约翰·劳用遥不可及的密西西比地区讲述了一个迷人的故事,在那里,可以用最廉价的小商品换来整船整船的黄金白银,因此密西西比公司的贸易特权才如此值钱。

约翰·劳对自己的计划充满自信,对于自己赚到的大量财富,他不用这些财富收藏任何金银和珠宝,也没有转往国外,而是全部用来购买法国的房地产。

但是,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魔鬼就不再受某个人的想法控制。

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花天酒地的生活,据说,摄政王奥尔良公爵竟然私自印刷了30亿里佛尔的纸币,投放市场。

约翰·劳精通金融规律,在他的论文里,大量篇幅论证的是纸币的信用,纸币背后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担保物。

但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超发货币的行动,劳并未阻止。

很大可能的原因,是因为此时股票市场的大发展,需要大量的纸币补充。

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就像今天中国的房地产一样,充当了一个资金的蓄水池作用。

约翰·劳的计划似乎天衣无缝。

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从500里弗尔疯涨到10,000里弗尔。股票持有者沉醉在大洋彼岸那个人间天堂的美好幻想中。

密西西比公司所在地的康普斯瓦在街排起了长龙。狭窄的街道人头攒动,交通事故不断发生。一夜之间,许多平民变成了富有的投机者。为约翰·劳疯狂的不仅是法国人,全欧洲的有钱人都涌向巴黎。仅一个月,就有25,000名来自其他商业城市的股票购买者。

甚至,出现了一门新兴行业“出租驼背”,一群失业的驼背人成为填写表格的写字台,蔚为奇观。

人们携带大量现金前来购买股票,以至于全欧洲的抢劫犯都涌入巴黎。一时间,物价飞涨。

这时候,从密西西比河开采金矿的矿工们失望地回巴黎,据他们说,大西洋沿岸虽然土地辽阔而肥沃,但那里并没有金山银矿,有的只是致命的疟疾、残暴的印第安人和贫穷的生活。

于是,股市开始动荡。为了控制局面,扶起法国人民已经衰退的投资热情,约翰·劳使出了浑身解数。他雇了6000名小偷和乞丐扛着锄头和铁铲走过巴黎最繁华的街道,装作要去美洲挖金子的假象。然而,这些努力终将消失殆尽。那些投机者就像当时抢购时一样,他们如此迅速地抛售股票。

与此同时,货币市场也处于崩溃边缘。

1720年,孔代亲王派人到劳氏银行,执意要求将一笔巨款折现,全部换成硬币。硬币太多了,竟然用了3辆马车才搬走。

大券商布登和拉·理查蒂热,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把他们的纸币兑换成铸币,私下里“蚂蚁搬家”,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铸币运送到国外。

直到市场上的铸币出现严重的匮乏,全国各地怨声四起,奥尔良公爵和约翰·劳才发现了问题。

经历了大喜大悲的巴黎与巴黎人民,一下掉进了深渊。

随着纸币和密西西比公司股票迅速贬值,约翰·劳的光环一夜消失,变成了过街老鼠。

随后,他成了摄政王的替罪羊,在法国的房产一一被没收充公。

在这场大赌局中,约翰·劳的计划可谓周全,但他却忽视了人的因素。

不知道自己再赢,也赢不了缺乏监督的权力;不知道自己再严密的设计,也难以超越群众性的癫狂。

1720年5月,惊险地躲开巴黎暴民的搜捕后,在摄政王的帮助下,约翰·劳逃到了威尼斯。

在那里,他一直从事艺术品交易活动,并以此度过余生。

约翰·劳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这里长眠着那个著名的苏格兰人,他的计算技巧无人匹敌,他用简单的代数规则,就把法国送进了医院。”

理论永远是灰色的,但现实之树常青。

150多年后,卡尔·马克思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说,约翰·劳有一种令人愉悦的特质,混合了骗子和先知的角色。

写这些话的时候,马克思正在伦敦流亡,被各种各样的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他非常失落,因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收益,他的书卖得也很差。他向他的朋友抱怨说,早知道我一开始就去做生意,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意常青,可是我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太晚了。

马克思认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而纸币,在他看来,只是“执行铸币职能的价值符号”,纸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它在流通中的量。

在马克思看来,货币是最本质的社会关系,而生产关系危机最激烈的表达形式,就是货币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

在这个基础上,他将金钱与万恶的资本主义相联系。然而,尽管马克思创立了独到的货币理论,但他在1883年逝世的时候,几乎一无所有,甚至没有国籍,也没有遗嘱。

图6-18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的一生都在靠零星的稿费和别人的资助过日子。但后来,他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