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钱存哪儿?从国库到票号

二、把钱存哪儿?从国库到票号

在咸丰皇帝之前,大清帝国的银子要么存在户部的仓库中,要么躺在地方的藩库里。

道光年间,发生了一件大案。国库里将近1000万两白银不翼而飞。

为了保护国家金融安全,当时户部规定,凡是进入国库的人都必须浑身上下一丝不挂,赤条条进,赤条条出,出库还要学鸭子叫,表示嘴里也没银子。

那么,是用什么办法盗走国库的银子?

这个秘密说出来很疼。

原来,库兵们从小练就了一项叫“肛门纳银”的“神功”。周星驰的电影《算死草》中,有个在屁屁里藏鸡腿的桥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历史经验的。

要达到高超水平,库兵必须接受魔鬼式的训练。先塞鸡蛋,再塞鸭蛋、鹅蛋,最后塞铁蛋,直到神功练成。据说,有些士兵功力了得,一次最多能塞80两,能忍受30分钟。但这也有副作用,就是老了以后都会患上脱个肛啊、漏个痔啊之类的毛病。

不过,为了过上好日子,也无所谓了。

最猛的是一个叫汤斌的银库朗中。汤斌的父亲当年就是守银库的,靠这个神功攒了不少钱,但也受了不少罪。轮到汤斌当库兵的时候,他把精力不是花在勤学苦练上,而是巴结上司。

终于有一天,汤斌当上了银库的科长,他这才开始实施他的计划。

在库兵干完活累得满头大汗时,汤斌经常以体恤下属为名,给库兵们准备碗绿豆汤,却在绿豆汤中放了巴豆,于是,库银就这样留在了茅厕中。随后,汤斌找了个浇地的借口,把这些含金量极高的粪汤拉回去。

图7-3 清末票号银库

库兵顶多是蚂蚁搬家,汤斌可是乾坤大挪移。挣钱还是得多动脑子啊。

最可怜的是道光皇帝,平时舍不得穿,舍不得吃,辛辛苦苦一辈子,却被几个库兵弄得一干二净,气得当场吐血。

1860年后,大清帝国银子存放的地方发生了巨大变化,渐渐从以前国库、藩库的库房,转移到了晋商的票号里。在此之前,票号一直只在民间资金流动,并未获得官方认可。

票号的第一次飞跃,是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起义军所到之处,晋商的票号都被洗劫一空,损失惨重。

日升昌号称“天下第一票号”,面对这块大地上流荡不已的暴力洪流,也只能成都告急、广州告急,撤,“早回一天,即算有功”,龟缩回家乡的小县城里。

但山西票也因祸得福。这时候,清政府比票号的老板们更惨。

太平军占些土地也就罢了,还把清政府的运税通道阻塞了。

眼看就要过年了,南方大量的税银运不到京城,这存心不让皇上好好过日子。权衡之下,清政府只好准许各省督抚将税银交给当地票号,之后再由票号在京城的机构为政府汇兑。

日升昌决定赌一把,接下了汇兑京饷的第一棒。

每年几百万两的税银不会使山西票号的利润大幅增长,但他们却因此获得了政府的信用背书。

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从此,晋商戴上了替皇上办差的光荣“顶带”,成了政治正确的生意。

在清末户部银行成立前,山西票号一度承担着清政府中央银行的部分功能,为清政府代办捐纳、解交税款、借垫军晌、筹措外债、代理金库等。清政府的很多款项都以无偿的方式存放在山西票号里头。

票号在维护政商关系上,也可以说是下了大血本的。

图7-4 光绪手书的“汇通天下”牌匾

许多举子在赴考之前,就已经在接受票号们的资助,等到考中外放,票庄也会垫付旅费。

几乎每一个票号的后面,都有一只“大老虎”。

票号分号的经理,与所在省份的督抚交往甚厚,比如,协成乾驻广州分号的经理,与每一任粤海关监督都是拜把磕头的兄弟。日升昌的大后台,是慈禧眼中的红人——庆亲王奕劻。

票号的第二次飞跃,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900年,慈禧老太后头脑一热,向11国宣战。于是,八国联军坐着火车唱着歌,一路势如破竹,从天津打到北京城下。

老太后一看不对,化装成汉族农妇,带着皇上就跑了。

由于走得急,什么都没来得及拿走,一路上贴饼熬粥,风餐露宿,那个苦啊。

刚到河北地界,遇上劫匪,断炊了,接连饿了两天。

途中一县令不相信太后会出宫,直接开枪把老太后当作流民赶走了。

直到几天后来到河北怀来,县令吴永冒雨奔波几十里在榆林堡接驾,进献了一碗小米绿豆粥,五颗熟鸡蛋,老太后涕泪交加,感慨万分。

终于到了山西的地界。最早知道这个消息的,不是山西的官员,而是祁县乔家,没错,就是电视剧《乔家大院》里的乔致庸。

乔家票号“大德通”的掌柜高钰,把大德通里里外外装饰一新,用红绸缎做地毯沿路一直铺到票号总店,作为慈禧、光绪的临时行宫,还为老太后准备了一笔不小的旅费。老太后总算找回了点尊严。

到了太原以后,日子过得一铺张,老太后手头又紧了。

山西巡抚把各个商家在太原的代表召集到一块儿,看谁家愿意给太后拿出20万两银子。

图7-5 乔家大院

就在大家犹犹豫豫的时候,又是祁县乔家,旗下票号“大德恒”25岁的“跑街”贾继英,他挺身而出,我们出30万两!

乔家做了一笔历史上最优质的投资。

老太后将沿路搜刮的银钱、漕运银两陆续存入乔家票号。

各省督府解缴中央的款项,大部分由乔家票号来经营。

庚子赔款连本带息,约10亿两白银交由山西票号来经营。

1904年、1905年的账期,乔家一股的红利约17,000两白银,而原始的股份可能只有100两银子。

好一笔国难财啊。

在《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里,乔家老老小小最高兴的日子就是分银子。对此,老东家乔致庸非常悲愤,他说,我赚的钱越多,就意味着中国有更多的银子被外国人拿走。

1904年,老太后决定筹办国家银行,负责人就是那位跑街少年贾继英。

贾继英拟订了章程32条,然后精心选人,组织成立了大清第一个银行——户部银行。

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

据统计,在1906年,清政府大约61%的存款存在户部银行,31%的存款放在山西各家票号之中,外国银行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