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和一本书

八、一个人和一本书

在当代中国,任何金融货币史的爱好者或研究者,都离不开一个人和一本书,那就是彭信威和他的《中国货币史》。

图3-12 彭信威和他的《中国货币史》

1907年,彭信威出生于江西安福的一个小山村,于乱世中负笈东洋、英伦,先后学习师范、文学。

在英国游学期间,彭信威对货币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能在大英博物馆抄阅货币史料,他给人抄书,为出版商翻译中国民间故事。

1937年回到香港后,他在银行找了份工作。

1941年,彭信威到复旦大学任教,从此,他大半生的精力都花在《中国货币史》一书的写作中。

正是因为这样的求学经历,使他对中国货币史的研究多了一份全球视野。

彭信威不仅将中国的货币历史纳到中国古代的生活、政治常识中,也将中国货币的发展史,放到全球货币变化的大格局中来思考求证。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黄金失踪之谜,彭信威明确指出,西汉黄金数量的减少,是由于黄金的外流导致的。

汉武帝同匈奴作战,如有匈奴人投降,一般都有重赏,赏赐物就是黄金。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去招徕大夏的属国,用的也是黄金。

汉武帝向大宛购买汗血宝马,向海外购买明珠琉璃,都曾输送过黄金。当时,中国还没有掌握制造玻璃的技术,为此付出巨大代价,这些交易大部分都是以黄金结算。

汉昭帝时期的《盐铁论》就认为,用黄金“钓羌胡之宝”,向外国购买奢侈品是一种明智的政策。

《史记·大宛列传》中讲到大宛、安息等国的情形时,就说这些国家得到汉朝的黄金,铸成器皿,这也是黄金外流的确证。

彭信威的研究也发现,汉武帝至五代约1000年的时间里,西方黄金价格高于东方。

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中国黄金白银的比价是1∶3至1∶5,这时候,安息、波斯则是1∶6.5,罗马则是1∶14

图3-13 古罗马时期的琉璃器皿

西方黄金价格远高于东方,且价格差异是随着地理位置循序渐进的。

精明的商人很容易发现这种差异,于是通过西行带金、东行带银的方式来减少成本、扩大利润。商人的逐利行为造成了黄金从东向西的流动,当然,其间伴随着白银从西向东的流动。

结果是,中国黄金短时间大量减少,白银大量增加。

南北朝时期,中国黄金白银的比价达到了1∶5至1∶6,黄金价格有所上升,白银价格有所下降;到了五代(907年至960年)时期,中国黄金白银的比价已经达到1∶15,与西欧国家黄金白银比价基本相同。

至此,黄金停止外流。

公元7年,王莽执政时期,专门发行了一种金错刀币,目的是收购黄金,王莽还使用严刑峻法强迫民众把手中的黄金卖给政府。

图3-14 王莽发行的金错刀币

王莽为什么要实行黄金国有政策?难道仅是因为贪财?

历史上,王莽生活简朴,不贪财,不好色。王莽这么做的原因,很可能是他已经发现民间黄金外流,并企图通过黄金国有化制止这种现象。

与黄金失踪相伴而来的另一个结果,是白银的货币化趋势。

秦始皇的时候,白银被禁止作为货币流通。汉武帝时,“白金”(白银)成为币材,《史记》称那时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铜)为下。

西汉末年的王莽币制中,白银和黄金具有同样的地位,黄金论斤,白银称流。

到了东汉,白银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无论是帝王的赏赐还是民间储藏,都有金银并提的例子,比如董卓的财产中就有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

彭信威也发现了几种汉光武帝中元二年考工所造的银锭,一种是船形(略像后代的元宝),一种是条形。

图3-15 东汉白银五铢

考古学家还从古墓中出土过东汉白银五铢。

两晋时期,白银计价开始大量出现,并具备价值尺度的功能。

德国汉学家傅汉斯对彭信威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中国货币史》是一部研究中国钱币学和货币史的入门必读和工具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彭信威对中国源远流长的钱币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也首次提出了“中国钱币学”这一概念,他作为中国钱币学的开山鼻祖,当之无愧。

生逢乱世,彭信威躲进书斋,他的一生虽然没有革命者的激情澎湃,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传奇故事,但在他那些平铺直叙的文字中,中国历朝历代的琐碎日常纷至沓来,丝毫不输帝王将相们的波澜壮阔。彭信威只想做一个纯粹的学者,写一本可以传之后世的著作,他做到了。

彭信威虽欲远离政治,但红卫兵的政治却不放过他。“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彭信威的这部《中国货币史》被打成“大毒草”“黑皮书”,他自己也一夜间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并惨遭批斗,凝聚了大半辈子心血的宝贵资料也毁于一旦,忧愤中的彭信威一病不起。1967年,彭信威逝世,享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