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贝币之路

四、贝币之路

古代贝币原产地在哪里?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所的鉴定结果认为,贝币的主要产地是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域,包括印度、菲律宾以及我国台湾、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南海诸岛附近,其中,多数来自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

马尔代夫,这个由珊瑚虫的骨骼堆积成的礁岛,是许多人梦中的天堂,是诗和远方。

图2-12 古代的贝币铸造厂:马尔代夫

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很久很久以前,马尔代夫还是一个“钱币岛”。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记载,在印度洋的一群小岛上,那里的人每天以捞钱为生。

当时,马尔代夫人会把椰子树的叶子扔进沙滩四周的浅水中,叶子上下就会聚生大量的贝类。

男人们把叶子捞上岸,将贝类抖落,女人们把它们埋在阳光晒热的沙子里,几个月后,就会得到空空的贝壳。

这是一种小巧漂亮的贝壳,淡黄色,一条锯齿状裂缝贯穿贝壳。

马尔代夫人把晾晒好的贝壳卖给专门的商贩,然后装船运到斯里兰卡和印度,再从那里运往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和非洲各地,当作钱币使用。

中世纪时,贝币交易主要控制在阿拉伯人手里。

那时用1枚金币可以从马尔代夫买到的贝币以吨计,多达百万枚,运到非洲市场上,只用1000枚贝币就能兑换到1枚金币,净赚千倍。

贝币又是经什么途径输入中原内地的呢?《易》卦的卦辞说:“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一般解释为往西南会发财,往东北可能要亏损。

为什么西南会得“朋”,显然与朋币来自西南有关。

图2-13 贝币之路

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北方丝绸之路,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很意外看到了蜀国的特产:蜀布和邛竹杖(一种拐杖),大夏人告诉他,这些都是从身毒(今印度)买来的。

张骞推测在大汉的西南方有一条道路由蜀地通往身毒国。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

早在4000多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

在这条道路上,往来的商人将得至印度洋、南洋的贝壳运往今天的云南、四川,这些贝壳再经“五尺道”流入中原。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条“贝币之路”。

云贵一带既是输入海贝的通道,也是最迟退出使用贝币的地区,元明的时候,云南还在使用贝币,且在贝币与白银之间形成了一个汇率机制。

比如,元代初期,约2600枚贝币可换白银一两;明初时期,约8000枚贝币换一两白银;明末,已经贬值到了25,000贝币换一两白银了。

贝币贬值的背后,应该与航海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明末清初,南明永历帝进入云南,铸造使用铜钱,贝币才退出货币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