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的“大英银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虽然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老大,但英国仍是全球霸主。
当时,英国有30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4;总人口超过4亿,占全世界的1/6;掌握除了巴拿马以外的几乎所有海上航线,拥有世界贸易的垄断权。特别重要的是,英国依然把控着全球金融命脉,英镑就像今天的美元一样,是世界贸易的结算货币。
希特勒要称霸欧洲乃至全球,首号敌人无疑就是英国。
德意志第三帝国在欧洲大陆不可一世。但是,就像1812年的拿破仑一样,在称霸世界的道路上,德国碰上了同样的拦路虎,那就是英国和俄国(苏联)。
1940年6月,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至英国本土,实现所谓的战略转移。面对海峡天堑,德军望洋兴叹,只好继续向拿破仑学习,回过头去啃苏俄这块硬骨头。
希特勒几乎把所有的精锐部队派往苏俄,打算破釜沉舟。
同时,希特勒开始疯狂地伪造假钞。不过,与拿破仑不一样,希特勒这次伪造的不是苏俄卢布,而是英镑。19世纪前10年,沙俄疯狂印刷纸钞,才使拿破仑有机可乘。而20世纪40年代的苏俄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基本上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希特勒只能把矛头对准英国,谁让你英镑是世界货币。
图10-6 1935年的英镑
1942年6月,在希特勒本人的支持下,一位30多岁的年轻军官伯恩哈德·克鲁格接手德国假币计划,整个计划被命名为“伯恩哈德行动”。
那时英镑纸币的设计,有着英伦帝国的大国风范。十字交叉的亚麻材质结实坚韧,多层叠加工艺独一无二,不列颠尼亚女神的图案精细大方,水印工艺造诣精湛,数字编码系统更是经过深思熟虑。
英国绅士们十分自信,英镑这么天衣无缝,哪是德国佬造得出来的。
只要锄头抡的好,没有墙脚挖不倒。
在德国集中营,就有现成的能工巧匠。伯恩哈德挑选134名犹太籍囚犯,组成一支技术精湛的造假队伍,并秘密集中到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的18区和19区。这些被挑选出来的“造币高手”享受特殊待遇,不会被随意枪毙,吃得饱,穿得暖,有休息日,还可以洗澡。
这些犹太囚犯的使命是造出逼真的假币,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
伯恩哈德还用假钞拼成“英格兰银行”的字样,镶在造假车间的门上。
犹太囚犯果然很给力,技术难题很快被攻破。1942年9月,英格兰银行出纳总监肯尼思收到西非寄来的一捆面值为10英镑的假钞,十分恐慌地说道,“这是迄今为止最危险的发现”。然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只是冰山一角。
不久,各种面值的假英镑在欧洲、非洲、中东、美国和亚洲各地相继出现。
到1945年,全球市场上约1/3的英镑是假币。
万幸的是,希特勒步了拿破仑后尘,在苏俄战场被打得头破血流,600万精锐部队,死掉了400万。广袤的苏俄大地,是台名副其实的绞肉机。随着萨克森豪森集中营的解放,纳粹德国伪造英镑的行动逐渐被揭露出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制造出了价值1.35亿英镑的假钞,约相当于现在的30亿英镑。既便几十年后,伯恩哈德钞票的幽灵还时不时在市场上出现。
为了平复假钞的影响,英格兰银行无奈地将所有面额5英镑以上的钞票统统回收销毁,并于1957年、1964年、1970年和1981年先后发行新版5英镑、10英镑、20英镑和50英镑钞票。
高贵的日不落帝国,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来为当初的傲慢埋单。
更重要的是,伯恩哈德行动造成了英镑大幅贬值,沉重地打击了世界各国对英镑的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镑很快让位于美元,世界货币的领导地位就此翻篇。
今天,回顾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和德意志第三帝国希特勒的战争历程,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拿破仑于1804年执政,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时隔129年。
拿破仑于1809年占领维也纳,希特勒于1938年攻入维也纳,时隔129年。
两人掌权时都是44岁,进攻俄国时都是52岁,战败时都是56岁。
两人都曾把假钞作为战争手段,最后又都在俄罗斯折戟沉沙。
两人都通过战争、侵略和奴役,给欧洲和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不过,拨开历史的迷雾,二者又有本质的不同。
拿破仑留下了《拿破仑法典》,而希特勒却是《我的奋斗》。
拿破仑在全欧洲输出革命,撼动了腐朽的封建王朝,并将法国大革命的进步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火种传遍整个欧洲,这些思想理念如今已成为西方世界价值观的基础。
而希特勒的战争,除了渲泄仇恨,除了奴役他国人民、夷平一座座城市、种族屠杀,除了上千万的士兵在战争中死去,没有给世界带来任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