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币在中国的历史变迁
2025年09月26日
二、贝币在中国的历史变迁
夏商两朝的贝币来源于一种螺,它们的真实身份是今天世界热带海域的金环宝螺和黄宝螺。
这种螺种群数量非常多,栖息条件不高,从浅海到潮间带都是它们的家园,很容易获得。直到今天,这种螺仍被大量采集,用来制作各种工艺品。
商末周初,或许是贝币短缺,或许是假币繁多,或许是雕刻和青铜技术的发展,真贝逐渐被仿制贝代替,石贝、玉贝、蚌贝、骨贝、陶贝等涌现。
图2-3 用于制造贝币的金环宝螺
一般来说,玉贝价值昂贵,被称为上币;石贝、骨贝等价值同等于小海贝,被称为下币。
在很长时间里,货币都带着“贝壳”的痕迹,比如向金属货币形态过渡。
图2-4 玉贝
图2-5 铜贝
图2-6 金元宝
连人们非常熟悉的“元宝”,其形状也是由贝壳逐步演化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和学派异彩纷呈,货币形状也是千姿百态。春秋的秦和三晋,战国的魏、赵、韩、燕等,主要铸造布币;战国的齐、燕等则使用刀币。贝币形状的钱也很常见,比如楚国流通的蚁鼻钱。
战国时期,圜钱是一个小体系,但却是一种进步的铸币形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起“布币”“刀币”,圜钱更便于携带。秦赢正时期,秦国仿照圜钱铸“半两钱”,随着六国的统一,半两钱成为主导货币。“秦半两”奠定了“圆型方孔”的古钱币造型,沿用了2000多年,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始终。
图2-7 蚁鼻钱
图2-8 圜钱
从贝币到环钱,再到半两钱,看似没有什么继承关系。但是,新近发现的一枚“双面贝壳纹青铜朋币”,却隐约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这枚青铜朋币泛红闪灰,与先秦青铜铜质相近,两面都有相同的贝壳状纹饰,排列穿缺相系,每面12枚。我们不妨大胆地猜想一下,如果环钱也有前辈的话,那么这枚青铜朋币可以算是一个先祖了。
图2-9 双面贝壳纹青铜朋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