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存款的乘数效应

三、货币存款的乘数效应

马克思指出:“同一些货币可以充当不知多少次存款的工具。”

通过存款的存入、取出、再存入、再取出的存贷活动过程,一枚货币可以变成数倍的存款货币,一分钱不但可以掰成两半用,还可以掰成三半、四半、五半用。

假设甲银行吸收了100万元“原始存款”,其中20万元“缴存存款准备金”,剩下80万元放贷款;客户得到了80万元贷款后,支付给另一个客户。另一个客户将这80万元资金存入乙银行。这家银行在缴存16万元存款准备金后,放64万元贷款。这样循环往复,在最初存进银行的100万元“原始存款”全部变成准备金后,银行总体的账户上负债有500万元存款,资产有400万元贷款和100万元准备金。计算公式如下:

100+80+64+51.2+…+100×0.8n

=100(1+0.8+0.82+0.83+…+0.8n-1

清末,票号、钱庄、中外银行都会发行一些可兑换券,又称钱票。

官方发行的,一般称为官票,票号、钱庄发行的被称为庄票、小票,外国银行发行的,则被叫作番票。

一开始,钱票是根据存款而发行的。收到顾客的存款,即填发一张“寄存现钱若干文”的收据。如果持票者需要用现银或现钱,可以凭借票据兑换。因为这种收据认票不认人,慢慢就在市面上流通起来。后来,钱票逐渐标准化,“寄存现钱”的字样也没有了,而只用印章,钱票具备了货币的功能。

在没有存款货币之前,历史上只存在货币危机,比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财政危机等。那时候,货币的主要职能是流通,充当交易媒介。

在有了存款货币之后,在货币的乘数效应下,货币开启了资本化的历程,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现代金融危机的源泉,成为实体经济和人民财富的杀手。

图7-6 清末钱票

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这种货币创造的产物。

2015年国内股市发生的异常波动,与当时的货币扩张关系密切。2015年的时候,货币乘数达到5.04倍,为1999年以来最高,较2014年高0.86,增幅亦为1999年以来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