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丝绸掏空的罗马

三、被丝绸掏空的罗马

罗马原本是台伯河畔一个小城邦,地不过百里,人不过数万。

后来,罗马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人口达数千万的大帝国。

很重要的原因是罗马公民长期保持积极进取的道德风尚,崇尚冷静、勤劳、纪律和公民义务,将自己的行为、感情和习惯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

罗马公民被塑造成勤劳的农民、勇敢的战士、将公共利益置于首位的官员。

很长一段时间里,罗马公民倾注所有进行一项投资,就是发动战争。

与今天不同,战争并不需要太大成本,罗马人自备刀枪,也自带干粮,皇帝吆喝一声就出发了,然后到别的国家抢钱抢粮抢女人。

一场战争的胜利所带来的利益是绝对可观的。

通过第一次布匿战争,统帅斯奇比奥获得了12万磅白银。此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个北非的贸易中心每年还须向罗马缴纳200塔伦特的白银,约为6.5吨。

马其顿及其国王安蒂奥克古战败以后,每年须支付35吨白银作为战争赔款。另外,罗马还抢来了西班牙丰富的银矿。

公元前200年左右,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罗马有了足够的经济和技术力量铸造优质银币,并使之广泛流通。

与此同时,世界资本不断涌入罗马,罗马盛极一时。

有了足够的白银,罗马才能支付士兵的军饷,才能不断发动战争,也才能抢夺更多的白银。

公元前63年,罗马庞贝军团占领耶路撒冷,以色列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公元前4年,耶稣在以色列的伯利恒诞生。

恺撒执政期间,罗马建立了金银货币体系,罗马帝国经济繁荣,物价稳定,贸易发达,商业贷款利率在4%~6%的正常区间。

在大量财富涌入罗马后,罗马却变得日益堕落,价值追求变得光怪陆离。

有了钱以后,罗马人开始不务正业,一方面热衷赚快钱、搞投资、炒房产,另一方面则娱乐至死。越来越多的罗马人奉行享乐主义哲学,崇拜金钱,贪图安逸。

激情的角斗赛,辉煌的沐浴场,格调低下的戏剧,填满了许多罗马人无所事事的生活,也削弱着他们的意志。

从境外输入到罗马的各种奢侈品越来越多,日耳曼的琥珀,阿拉伯的雪花石膏、宝石,印度的香料和象牙,东非的龟甲,中南非的金砂和黑奴,当然,还有来自中国的丝绸。

中国丝绸制作精细,质量上乘,跟欧洲人惯常穿的亚麻和毛呢相比,色泽和触感简直是云泥之别,再加上运输艰难,中国丝绸价格不菲,被欧洲人视为无上珍品。

公元前1世纪时,罗马共和国巨头恺撒穿着丝袍参加凯旋式,光耀夺目、艳丽华贵的丝绸使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人们沸腾了,贵族男女争相穿着丝绸衣袍以显示高贵的身份。

图4-4 古罗马公共浴室

这一切不是免费的。

罗马帝国多次谋求以武力占领两河流域和波斯湾头,以便开通前往东方较便捷的道路,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均告失败,所以不得不从安息人和印度人手中以高价间接购得东方包括中国丝绸在内的物产。

公元1世纪(中国东汉时期),仅丝绸一项,罗马每年最低都要支出5000万赛斯特斯。

公元2世纪,上等的中国丝织品的价格与黄金价格相等,在欧洲市场上每磅卖到12盎斯纯金。

《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爱德华·吉本估计,每年由罗马流出的白银足有80万磅。罗马对东方的国外贸易,严重入超,使得罗马的黄金白银日趋枯竭,帝国大厦的根基也随之动摇。

当然,罗马被丝绸掏空之说,只是一个隐喻。

当一个国家忙着消费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离衰亡也就不远了。

西罗马帝国后期,许多罗马人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不结婚,不生育,不履行父母责任。

政治家不再为人民和国家请命,只知讨好皇帝,愚蒙大众。

士兵成了令人鄙夷的职业,爱国主义只是一句口号。

农民不再像以前那样,用自己手中的犁和田来换取幸福。

廉价的娱乐活动犹如稀释的硫酸,缓慢腐蚀着罗马人曾经钢铁般的意志。

直到有一天,日耳曼人的利剑架到了罗马人的脖子上,他们才终于如梦初醒,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