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大清的两个掘墓人

七、1911年:大清的两个掘墓人

清政府的第一个掘墓人,是孙中山,这点应该没有什么争议。

孙中山先生就像一只强壮的蚂蚁,几十年如一日地啃咬着大清这条千疮百孔的长堤,终于等到滚滚洪水来临,千里之堤,溃于一朝。

另一个掘墓人是谁?袁世凯?他是个投机取巧的窃国大盗!庆亲王奕劻?他顶多是只挖自家墙脚的硕鼠!

没错,是盛宣怀。

说起这两人,关系还挺密切。当年孙中山先生初生牛犊,大胆向李鸿章提出改良中国的建言,中间的传信人正是盛宣怀。1911年,盛宣怀被朝廷革职逃亡日本,孙中山对盛宣怀家产还进行保护。

如果说孙中山是只强壮的蚂蚁,那盛宣怀就是只低调的大象,老盛虽然只是个部级干部,手上没兵也没多少权,但他掌握了大清的半个财源,能量不小。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作为大清第一官商,盛宣怀导演了一幕幕自毁长城的好戏,最终将大清帝国带进沟里。

第一件事:盛宣怀一手策划的“东南互保”,敲响了帝国的丧钟。

冲动是魔鬼,1900年,慈禧老太一拍大腿,做了个旷世之举,向11国宣战。《宣战诏书》中的“彼等”二字,等于是在向全世界说“no”。

首先看到朝廷宣战命令的,是时任大理寺卿、帝国电报局督办盛宣怀。

盛宣怀竟然把朝廷圣旨扣押下来。

老盛立即给李鸿章发了电报,电报简要分析了当前形势,非常有见识地建议“东南互保、督抚一气”,意思就是这个圣旨是错误的,咱要联手抗旨。

李鸿章转手把电报发至了张之洞、刘坤一。

图7-13 盛宣怀

在帝国风雨飘摇、老太后狼狈不堪逃离北京的时候,南方各省的官吏却在盛宣怀的穿针引线下,与西方列强签起了“东南互保章程”,明确表示不承认宣战合法性,不执行中央命令,将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洋人生命财产安全。

南方几个老头还密谋,万一京城失陷两宫不保,将由李鸿章代理总统主持大局。

这无疑是公然造反的行为。

时局稳定后,北方的官僚都炸锅了。如此胆大妄为,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但此刻,慈禧却突然换了个人似的,不仅没有处分南方各省督抚,反而把主战的载勋、赵舒翘杀了。

这是帝国历史上无前例的大意外。但其实,也在意料之中,自太平天国起事以后,汉人官僚集团崛起,特别是南方各地的督抚,通过“团练”等手段,手上已经掌握不小的兵权。

特别是,他们和外国政府关系都挺好。

“东南互保”意味着清政府中央权力式微,也敲响了帝国的丧钟。

十年后的辛亥革命,当清政府想调兵镇压武昌起义时,中央已经叫不动地方。

之后的几十年,地方军伐成为影响中国命运的一股强大力量。

转眼到了1908年。

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汽车工业崛起,橡胶一时成为投机炒作的对象。

“环球同此凉热”,大上海也加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当中,有钱有能力的,到马来西亚圈地开橡胶公司,然后到上海挂牌圈钱。

有钱没能力的,炒橡胶股票。

缺钱没能力的,向钱庄、票号借钱炒股。

仅1910年6月,有30种新的橡胶股票挂牌交易,卷走的资金量高达1350万两白银。这是一个令伦敦资本市场望洋兴叹、自愧不如的惊人业绩。

一个名叫麦边(George McBain)的英国人,与媒体、外资银行联手做庄,将树桩描绘成橡胶,低买高卖。但此时的大清股民已经疯了,根本不在乎这些。

更可怕的是,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纷纷降低贷款门槛,不仅给投机者提供信用贷款,还接受股票质押,间接地参与炒股。有的钱庄甚至自己赤膊上阵,利用自己的信贷优势,大发庄票(等于自己印钞),直接参与股票炒作。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全民炒股运动。

就在举国疯狂的时候,一头巨大的熊,跨越大洋,横扫上海滩。由于橡胶价格过高,美国出台限制消费政策,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上海滩橡胶股票价格应声跌落,金融危机一举掏空了大清国的根基。

在其中,盛宣怀又做了几件事,件件都是清政府的催命符。

第二件事:查交通银行的账,要了上海滩“救市主”义善源票号的命。

义善源票号是李鸿章侄子李经楚开办的,是当时上海滩的中流砥柱。

义善源不倒,上海股市就还有希望,大清就还有苟延残喘的可能。

义善源之所以称雄全国,是因为义善源不仅存着老百姓的民脂民膏,还获得了大量公款的支持,比如上海道的官银、各地的税银等,都存在义善源吃利息。

面对危机,为了弥补亏空,义善源从全国各地分号紧急抽调资金。李经楚还凭借自己交通银行总理(帮理是袁世凯的亲信梁士诒)的优势,从交通银行拆借(其实是挪用)287万两。义善源暂时保住了。

这时候,盛宣怀鬼使神差地出现了。

1911年年初,盛宣怀就任邮传部尚书。那几年,盛宣怀和袁世凯斗得不可开交。为了打击袁世凯安插在交通银行的梁士诒系的势力,他不顾李经楚的肯求,开始核查交通银行的账目。

图7-14 义善源样票

这一查不要紧,可吓坏了李经楚。

李经楚只好归还义善源从交通银行中拆借的款项,导致上海义善源总号账面上只剩现银7000两。

1911年3月21日,义善源宣布倒闭,亏损公私款项1400万两。

维持上海市面的最后一根台柱子垮了,上海金融业顿时崩溃,全国大恐慌随之发生,北至北京、营口,南至广州,西至汉口、重庆,全国各大工商业城市陷入一片恐慌。

大清许多地方政府的存款一夜间消失怠尽。

第三件事:出台了一项不合时宜的政策,点燃了保路运动。

在上海这一波的橡胶风潮中,四川一家名叫川汉铁路公司的民营企业巨亏350万两。

这家铁路公司近8成的资金,是强行摊派到农民头上的“租股”,是百姓“一点一滴之膏血,类由倾家破产,敲骨吸髓而来”。

然而,川汉公司的高管却将巨款挪到上海去炒股,并且亏光了。

消息传到四川,川民震怒,群访、闹事,要求中央彻查。一场“惊天”的腐败大案掀开帷幕的同时,一颗足以“动地”的定时炸弹也埋了下去。

朝廷派出专案组,本来办的是渎职案,结果却发现贪污大案。除了违规操作外,公司高管还涉嫌侵吞公款,数额高达百万两。

图7-15 川汉铁路公司发行的股票

就这个关键环节,盛宣怀又升官了,这次是入阁。

新官上任三把火,老盛急于表现一下子自己,想为入不敷出的清政府筹钱。金融危机正在把大清的国库掏空,革命党又四处起义闹事,正是需要钱的时候。老盛心想,要是搞钱的事办好了,就没有袁世凯啥事了。

盛宣怀上任施行的第一个政策,就是要将川汉铁路公司、粤汉铁路等收归国有,打算拿去做抵押,向外国银行借款。

对于川汉公司炒股的亏空,老盛表示不能接受,这是谁做的决策,谁就要负责。老盛还放出话来,将由邮传部掌控川汉公司账面上700万两白银。

于是,地方铁路企业的高管们不同意了,这不仅要他们的钱,还会要他们的命。于是,他们利用舆论,搬出了“反帝爱国”的口号,高喊:“政府将川汉铁路抵押给列强,就是卖国!”

最后,索性煽动股东和人民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试图逼迫政府收回成命。这一搞不要紧,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清政府急忙派端方从湖北带新军入川,打算镇压。

湖北新军一走,武昌空虚,这给了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的绝佳机会,接下来,是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第四件事:说错了一句话,彻底将大清帝国埋葬。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这个消息传到北京时,已经是10月11日。所谓虱多不痒,债多不愁,事多不压身。对远在北京的隆裕太后和王公大臣来说,这不过又是一次普通的民变罢了,并没有在意。

11日到12日,内阁竟然没开会。直到10月12日早上,他们做出了一个决策:出兵镇压,派荫昌去。

荫昌曾在德国学过军事,但他最拿手的是唱京戏,他在北京城足足逗留了三天才缓缓出发。

荫昌出发前,管铁道的邮传部长盛宣怀来了。

他在火车上对荫昌说,你可得把汉阳铁厂保全了。

汉阳铁厂是老盛的命根子,全国修铁路的钢铁,还指望从汉阳铁厂造呢。盛大人说,把铁厂保护好了,我奖励兵士们10万大洋。

待到火车快要开了,盛大人回头在火车窗户跟荫昌又嚷,汉阳铁厂的事你别忘了。荫昌大声喊了一句,说:“盛大人,你放心,只管把大洋准备好就行。”

这句话被国内外记者全听见了,他们的理解是:原来朝廷派兵南下军饷没准备好。第二天,日本、英国等国记者纷纷发布消息。

于是,从官到民、从士到商,都认为清朝没钱了,意味着自己存在银行的钱不安全了。

不到两天的时间,北京有几家银行因为挤兑关了门。

大上海在前几波橡胶风潮中,已经奄奄一息。现在又来一波,彻彻底底死踏实了。

打仗是一项烧钱的事业。

当荫昌总司令了解到事态的严重性之后,他认为平乱至少要1000万两白银。但度支部(财政部)给他的答案是,国库只有几百万两。

这个时候,江西、安徽等许多地方政府以增兵防剿为理由,纷纷向中央要钱,度支部一律答复为“万难筹拨”。

无奈之下清政府只能向国外借钱,向银行、票号、钱庄借钱,均被回绝。

刚刚发生完全球性金融危机,国内局势动荡,谁家都紧张。

为了能借到钱,当时甚至想到了所罗门这样的小国,但也没成功。

外借洋款不成,内帑银两告罄。清政府彻底面临“库空如洗、军饷无着”的局面。在京官员的工资都发不出了,地方官员,你就自生自灭吧。

仗打了一半,打不下去了。

接着,全国各地烽烟四起,纷纷宣布独立。

盛宣怀成为了众矢之的。举国上下都把矛头指向了他的铁路国有政策,认为他此举“激成川变,鄂乱随之”,许多御史上奏要求惩办以谢天下。

1911年10月26日,上谕下达,盛宣怀革职永不叙用。

第二天,有人呈交书面意见,请求朝廷处决盛宣怀。

收到这个消息以后,老盛连夜前往天津,再赴青岛,打算逃往日本。

就在盛宣怀登上德国货轮前往神户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云水茫茫的海面上,有一艘从日本返回中国的轮船和他擦肩而过。

这艘船上有一位名叫孙中山的乘客。

就在盛宣怀抵达日本的当晚,他从当地的华文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打得赢徐润,斗得过胡雪岩,但盛宣怀还是败在了孙中山的手里。

这就是势。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要当个大官,发个大财什么的,凭借个人的一点努力、能力,再加点运气,是能够做到的。但要成就大业、伟业,就必须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