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ATM机的接力探索
爱迪生被称为“发明大王”,在那些励志书上,他每天工作超过18小时,一生中有1000多项专利,包括直流电、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等。
在人们的想象中,爱迪生每天穿着大白褂,在各种仪器中废寝忘食。
其实,爱迪生一个人在实验室的情景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爱迪生没读过几年书,面对一堆数学公式和物理定律,他只能“懵圈”,心里十万个“这是什么鬼”。也正是数学、物理上的缺陷,导致爱迪生不愿意接受手下特斯拉的交流电,并使两人关系恶化,以致后来老死不相往来。
爱迪生最大的能力,不是在实验室做实验,而是惊人的工业策划能力、卓越的团队协作能力。爱迪生创立了通用电气,以及200多家美国和跨国公司,他将投资者、工程师和销售员聚集到一起,按照周密计划,完成一个个共同使命。
世界上任何伟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一场科学探索的“接力赛”,同时又是一场技术发明的“群英会”,而其中的核心人物,往往不是工程师,而是像爱迪生、乔布斯、比尔·盖茨这样的“产品经理”。
在货币史上,ATM机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
ATM机解决了人们排队的烦恼,而且24小时不打烊,使客户在需要现金时随时提取。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忍不住怒赞,“银行业唯一有用的发明是ATM机”。
这么美妙的机器,是出自谁人之手?
到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说清楚ATM机的发明人。因为从理念到实践,这个机器倾注了几代科学家、数百个研发团队的激情和智慧。
早在1939年,美国发明家卢瑟·辛吉安设想,在银行的外墙上打个洞,安装一台机器,顾客不用找柜员就可以存取现金和支票。
1961年,辛吉安将当时与硬件设备相关的20个专利组合起来,做了一个试验产品。不过,人们对这个铁柜子反应冷淡。在当时,能出入银行是良好资信、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妓女和赌徒才会回避灯火明亮的大堂,在黑暗的角落偷偷摸摸使用这种机器获取现金。
但是,就像草原上的星星之火,辛吉安点燃了全世界ATM的研发热情。英、美、日、瑞典等国都相继加入这场ATM开发大战中。
1967年6月,发明家约翰·巴伦根据自动贩卖机的原理,设计制造了德拉罗自动现金系统,并在伦敦盛大揭幕。
巴伦的自动现金系统有模有样,但打开阿里巴巴大门的钥匙,也就是银行卡还没有发明出来。提取现金用的是一张印着凹凸记号的指令牌,每张取款金额都有出厂设定。比如一张纸牌上标记10英镑,塞进机器后就吐出10英镑,然后,这张指令牌会被银行收回。令人无法忍受的是,系统还常常发生故障,吞卡不吐钱的事常有发生。
图8-5 1967年英国第一台ATM机
两年以后,美国汉华银行开始将塑料磁条卡应用于ATM机。尴尬的是,磁卡虽然不再是一次性的指令牌,但由于机器没有联网,顾客兑换时不能及时处理相应账户,所以每次使用后,依旧会被机器吞掉,过上十天半个月,等银行处理完毕,卡片才会送回顾客手中。
以上ATM机的发明家基本都是打酱油的,直到唐·韦策尔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多丘托设备生产公司的主管唐·韦策尔,因为一次银行排队的痛苦经历,决定制造一台机器来取代银行柜台。
韦策尔获得了一笔400万美元的项目资金,组建了一支由电气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组成的强大研究团队。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不断的试错,1971年,韦策尔终于研制出了能与银行主机相联、即时处理账目的ATM机器。这种机器不仅能分发钞票,而且能够收取存款和进行转账。
图8-6 唐·韦策尔和他发明的ATM机
韦策尔的研发团队也开发了一个塑料磁条卡,以便客户在取钱时验证身份。这个ATM机的进步之处还在于,交易结束后磁片不会被收回,还能再度使用。
1971年,多丘托公司开始销售这种ATM机,每台售价3万美元。
现代技术的进步,绝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团队协作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花旗银行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加入到了这场竞技中。花旗银行并没有像其他银行那样在卡片上安装磁条,而是在卡中嵌入了只有花旗的机器才能识读的芯片。当时花旗银行主席日斯顿拨出了约1.6亿美元,支援银行在纽约全市安装ATM机。这是花旗银行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投资。1977年,花旗银行宣布,它的ATM机覆盖了整个纽约市。
花旗银行冒了很大风险。当时许多广告说,我们的柜台营业员是笑容可掬的年轻女士,她们可以清楚记得您的姓名,为什么还要用冰冷无情的ATM机呢?
吉人自有天助,1978年1月,纽约市连降大雪,整个城市都停止运转了,人们感到外界的一切都进入了冬眠状态。这时,纽约市各类媒体出现一则广告,内容讲述的是纽约市民在大雪中艰难行进,来到花旗银行的ATM机前,并配了一句绝妙的广告词:花旗银行永不眠。
就在这个冬天,花旗银行ATM机的使用率增加到20%;到1981年,该银行在纽约存款的市场份额翻了一番。
从此,ATM机的发展一发不可收拾。目前,全球ATM机器数量约220万台,地球上平均每3000人就有一台ATM机。
在中国内地,1987年,第一台ATM机在珠海投入使用。
但是,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ATM机已经达到94万台,是美国ATM机数量的两倍以上。
20世纪初的时候,天才爱迪生和天才特斯拉有一场世纪之争,就是交流电和直流电的斗争。1903年,爱迪生为了保住直流电的全美传输标准,他导演了一出臭名昭著的事件,为了证明交流电的危险,他对一头马戏团大象施以6600伏特的交流电刑,并将大象处死。
爱迪生想用这一招来散布恐怖心理(其实相同电压的直流电一样危险),但爱迪生这次失败了:我们今天的电网主要使用交流电。
1912年,由于特斯拉和爱迪生在电力方面的贡献,两人被同时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两人都拒绝领奖,理由是无法忍受和对方一起分享这一荣誉。
有意思的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电和直流电开始走向和解。
比如ATM机的运行,必须把墙上插座孔中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因为ATM机里大量晶体管的运行,依靠的就是直流电。
随着电动汽车、PC、手机、纯平电视、发光二级管、太阳能板的普及,直流电实现了货真价实的回归。据估计,在20年内,直流电力总负载将达50%。
到那时,爱迪生终于可以瞑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