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价值的起源
在我们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从萨缪尔森到曼昆,对货币史的讲述大多遵循这样一个逻辑: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人们以物易物,但有些时候,交换的一方并不需要另一方想要的东西,于是,为了更加方便生产生活,他们发明了货币。
在诉诸物物交换时,经济学家们大多采用“想象一个”或“作一个假设”的论证方式,但在人类学、考古学领域,并没有真实的历史依据。
越来越多的人类学研究表明,从来没有存在过“以物易物”这种经济模式,更不用说货币从中诞生。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长期关注货币和信用的起源,他们认为,货币和价格最初是源于公共领域和大型机构,而不是来自物物交换或个人主义。
货币是从最适宜供奉给神明的物品中诞生的。
人们向神明进献礼物,神明赐予人类精神力量,那些鲜艳的贝壳、漂亮的珍珠以及白花花的银子,既是礼物,又是货币的原始形态。
图1-5 人们描绘的以物易物场景
在古巴比伦,货币的出现并不是为了便利商业贸易,而是充当价值尺度以方便民众缴纳“强制性捐款”(税收)。
货币的原始状态,是一种“礼物”。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把部分劳动所得贡献出来,以维持心灵与神灵之间的和谐,人们也会互换礼物,以维持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礼物交往一般都以社群为基础,要求成员人数不多且相对固定,有较为稳定的关系。一旦这些条件遭到破坏,礼物逻辑就难以为继。
比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组织方式发生变化,从部落酋长式的水平组织,向官僚科层式的垂直管理方式转变,社会成员数量剧增,庞大的社会需求不可能通过自觉缴纳、邻里互助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个人的精力也不允许其维持与数百上千人的亲密关系,而需要以更加理性、精确的方式分配社会资源。
无论是美索不达米亚、埃及,还是中国和印度,在走向农业文明的过程中,传统的、分散化的礼物网络逐步让位给了集权化的再分配系统,而礼物流通的枢纽也变成了寺院以及后来的皇家宫殿。
这些农业帝国都采取集权方式管制货物流通,税收以实物为主,但却是以银、贝壳、牛等作为观念中的价值尺度来计量。
《荷马史诗》中写道,迪奥米德的铠甲仅值9头牛,而格劳克斯的铠甲却值100头牛。人们衡量一套盔甲的价值时,以公牛作为度量单位,但实际上,他们在进行物品交换时,却不会真的为任何物品支付公牛。
后来,金、银、贝壳等“硬”通货(商品货币)逐步抽离出来,演变成一般等价物,在经济生活中广泛流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软”通货(记账货币、代币)就消失了,无论哪个时代,“软”币以债务、证券、会计方法等方式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