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储蓄的历史
《礼记》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国非其国也。所以,“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种三年田就必须存一年的粮食,否则,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合格的农民。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广增积藏、多事储蓄,向来都是中国人最爱干的事。
在古代,一个国家是不是富强,一个家庭是不是小康,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有粟陈贯朽之积”。
文景汉章之治、开元盛世,形容这些历史上伟大治世的成就,就是粮仓里的粮食发霉了,府库里铜钱多年不用,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
所以,雍正帝继位的时候,一看大清的国库只剩800万两白银,就着急上火。道光帝一生抠抠缩缩,穿的朝服都打了补丁,目的就是想多存点钱。
马克思分析货币有四大职能,除了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外,还有就是价值储藏。
人们卖出自己的商品,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要立刻购买其他商品,而是以货币形态代替商品形态,作为价值保存起来。
一种方法是挖个坑把钱埋起来,这种“窖藏”的方法自古就有。2010年12月,陕西宁强县旧城改造施工过程中,发现了约600公斤的清朝古钱币,涵盖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7代皇帝。这大约是某个地主老财遭遇战乱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匆忙离开藏下的。
另一种方法是把钱放在专门器具里。从秦汉开始,人们就开始制作一种叫“扑满”的储钱瓦器。扑满就像孩子们的储钱罐,要打碎才能把钱取出来。
还有一种方法是把钱存在专门保管金银财物的店铺。唐中期以后,就有了一种叫“僦柜”“柜坊”的商铺,除了帮助人们兑换货币外,还做存放款的营生。
图7-1 古代用来储钱的“扑满”
为了解决金属货币运输的不便,还产生了一种叫“飞钱”的票据,使用者可凭票异地取款。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存折了。
由于货币短缺,很长时间里私蓄铜钱是违法的,柜坊一般都是官方禁止和打压的对象。
直到明清以后,在柜坊存钱才成为一门合法的营生,钱庄、票号、银行等各类机构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利率工具和存款产品丰富多样,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也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图7-2 可异地取款的“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