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演化的技术逻辑

一、货币演化的技术逻辑

两年前,大家还在嚷嚷着“互联网+”、微信支付,忽如一夜春风来,转眼间就被金融科技(Fintech)、区块链的喧哗声淹没。

这世界变化快。

假若某个植物人从1998年一觉睡到2018年,当他醒来后,一定会对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感到彷徨惊慌。

人们手中的纸币、硬币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不是存折,也不是信用卡,而是手机中的一串数字。

传统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联姻”成为一股潮流。

金融与科技眉来眼去几千年,似乎到今天才修成正果,成为合法夫妻。

在前工业社会,材料技术决定着货币的形态。

在远古的野蛮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盐巴、贝壳、烟草、动物牙齿等,都充当过交易媒介。

在古埃及,黄金之所以能够成为通货,得益于他们高超的炼金技术。古埃及的神庙不仅是举行祭祀的场所,也是当时的炼金术中心。当祭司们运用代代相传的技术“点石成金”时,他们也被高高地捧上了神坛。

图8-1 古埃及炼金图

公元前1400年,商末,当冶铜技术渐趋完善的时候,除了制作各种精美的祭祠器皿,最大的应用场景,是铸造铜贝。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背后也有着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那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宋朝的造币用纸,是官置局制造的专用纸。而纸币印刷,采用的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铜版印刷术。

正是币材的标准化,才使得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应用水平决定着货币的供给。

18世纪的英国,官方货币供应不足,私铸盛行,市场混乱不堪。

1797年,英国发明家瓦特的蒸汽机技术改良取得重大进展。瓦特的生意伙伴博尔顿立刻将蒸汽机与钱币钢制的“母模”相结合,用于大规模生产优质而均一的货币。

从此,英国政府有能力为市场提供不易仿造、成本低廉的小额货币。

机制币的革命性在于生产的速度与产品的质量。一个铸钱局100人1年的工作成果,在蒸汽时代,10个人1周就可以完成。而且,质量上的整齐划一、精致美观,这是手工时代不可想象的。

图8-2 光绪十三年的机制币

在蒸汽技术的应用下,金属货币的供应成本下降,供应量增加,极大缓解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货币短缺的问题。

19世纪中期,清廷仍在固守所谓的“祖宗成法”,采用传统的翻砂浇铸法铸钱。这种铸钱方法效率低、浪费多、亏损重。朝廷内外对铸币是否改革、如何改革,一争就是半个世纪!结果是制钱匮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货币市场几乎全被外国机制币占领,货币自主权丧失殆尽。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后,机械化的生产使物流、信息流规模和速度加快,资金流也不断放大,这直接推动了现代银行业的发展,使银行突破传统的信用中介,变成社会的簿记中心、货币发行中心和信用创造中心。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增加。

当金属货币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时,银行券(可兑换的纸币)等信用创造工具正式进入人类生活,与金属货币双轨运行,经济学家把这个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制。相比单纯的金属货币,金本位制通过存款的信用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货币供给。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法定货币逐渐登上世界的舞台。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典型的代表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出现。

动力可以被运送到千里之外,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无线电让电视、收音机、电报电话成为可能。

相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水平呈爆发式增长。

一方面,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类似,铸币成本再次下降。

另一方面,在人们生产、消费、投资水平呈几何级增长的情况下,以往金本位、银本位下的货币供应速度,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1914年,英国废除金本位制,停止兑换黄金。这个政策此后虽有反复,但终于在1931年9月21日,英镑最终演化成不能兑现的纸币。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对付大萧条,在新银行法中取消了美元的黄金背景,禁止公民贮藏黄金或使用黄金充当货币。黄金开始退出流通领域。

不过,在国际货币交易中,黄金仍被作为货币储备,在各国间频繁流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成为世界价值的基础。当越来越多的美元流出境外,美国国库的黄金储备越来越少。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中止为外国银行所持有的美元支付黄金。

黄金就这样从我们手中消失了,又从国际支付中消失。

白银也是如此,早在1965年,用白银证明向美国国库兑换白银的法律失效。

从此,纸币轻如鸿毛,稳定的货币体系被动荡不安所取代。

用传统的货币观念看,金钱被废止了,就像一个小脚老太太,步履蹒跚地走到了终点。

一种没有基本价值的东西,一种完全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法定货币,登上了世界货币的舞台。

那么,货币的未来形态是什么?

这不仅取决于政府的答复,更取决于科技发展的脚步。

结果可能会激动人心,抑或非常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