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币背后的血泪史
除了用贝壳换黄金,历史上还存在血淋淋的用贝壳换奴隶。
首先从事这门生意的是阿拉伯人,他们从印度洋、太平洋以低廉的价格获得贝壳后,运往非州购买奴隶。
从15世纪开始,葡萄牙人掌握了马尔代夫和非洲之间奴隶贸易,此后,击败葡萄牙的荷兰人、击败荷兰的英国人等也相继加入到贝壳换奴隶的生意中。
1700~1790年,英国商人从马尔代夫运到西非的贝币有12,000吨,大致相当于100亿枚贝币,几乎摧毁了西非的货币系统和经济系统。
这些钱币大部分用在了黑奴买卖上,早期在西非市场上,1名女奴的价值只有两枚贝币,转手卖到奴隶主手里时价格会翻几十倍。
2016年8月,南京博物院举办了一次非洲面具展。其中,有一件来自刚果库巴的配饰服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套服装除了配有狮子毛、水牛毛外,从上至下包括帽子、腰带、口袋、手腕都用贝壳制成,贝壳大小相近,总共超过3000颗。
策展人马克·费力克斯介绍说,这是一位王后穿戴的,上面贝壳珠子都是进口的,这么一套服饰,最起码要用上千个奴隶才能换来。
当然,贝壳换奴隶的生意也不好做。
刚开始的时候,大约120英担的贝壳就能买到一整船约五六百个黑人奴隶(1英担=112磅,大约为100斤)。但随着抓捕难度的加大,以及黑人部落要价的提高,一整船奴隶的价格很快上升到了二三百英担。
奴隶贩子的运输成本也不容忽视。
有人估算,平均每运送1名黑人奴隶到美洲,途中病死的奴隶竟达5名之多。即使抵达美洲种植园,也有2/3的奴隶在不到3年中死去。
而且,不要以为死亡悲剧只降临在黑人身上,贩奴船上的水手死亡率也相当高,一趟下来,死掉1/5的水手,都算计划内损耗。
19世纪末,英国国会禁止黑奴交易,贝币在黑奴贸易上扮演的丑恶角色终于结束。
图2-15 来自刚果的贝壳服饰
当然,根本原因并不是英国绅士们大发善心,也不是宗教人士卖力呼吁,而是工业革命带来了机器设备,奴隶贩运成本却一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