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祸起金融创新
在没有胡雪岩的日子里,盛宣怀鸿运当空照,花儿对他笑,彻底告别打酱油的日子,当督办、做监督,一直干到二品工部待郎、邮政大臣,搞铁路、办银行,统领全国90%以上的国有大企业,开创了近代史的多个第一,还很不小心地发了大财,成了清末首富。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滩创办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那年,上海滩正在悄悄酝酿一场金融风暴。
在清末,抽鸦片就像今天抽烟一样,虽然令人鄙视,但并不违法。
或许有人会问,鸦片这种东西祸国殃民,为什么清政府不禁止?那我回答你,香烟这种东西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现代政府禁不了?
图7-10 中国通商银行发行的纸票
两者答案是一样的,就是利益集团。
最大的利益集团不是别人,是政府。
清政府从鸦片贸易中课以重税,到清末时期,已经形成很强的依赖,据保守估计,鸦片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已到15%以上。
如此下来,大清国也和那些吸毒者一样,不吸,生不如死,吸,也是苟延残喘……
今天,为什么现代政府老是禁不了烟,根本原因,还在于政府对烟草企业的“税收依赖”,这使得各国政府根本停不下来。
能上瘾的东西,通常都是暴利。
图7-11 鸦片曾充当清末硬通货
在货币体系杂乱无章的19世纪90年代,鸦片可是市场的硬通货,与黄金、银洋、美元一道,并称为“黄、白、绿、黑”。
生意好做,但货币短缺。鸦片贩子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周转,他们只能向钱庄借款,钱庄眼看银子不够使。怎么办?
有个姓郑的潮州人灵机一动,发明了一种叫作贴票的金融工具。
贴票的本质是一种吸储工具,有点像私募债。存款人存90个银元,钱庄开出远期庄票一张,一个月后持票即可取回本息100元。
起初,只有少数钱庄经营,后来发现这种办法吸储很容易,于是,专干这种业务的钱庄不断出现,以至于在弄堂口粘个牌号,就开始吸收存款。
为了争取储户,各钱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贴息越来越高,最疯狂的时候,只要存80两,一个月后可以兑换100两。
钱庄还四处游说,专门针对下层民众和无知妇女,百般引诱。
接受这种贴票的人,大多以妓女、佣工、小贩为主。他们不仅拿出一生的积蓄,甚至变卖手饰衣物、向亲朋好友借贷来换取贴票。
多米诺骨牌从上海法租界的徵康钱庄开始,这个钱庄本钱只有二三百单位,最后亏欠了一万多单位,破产后被告上公堂,消息传出后,市面开始震动。
于是,人们竞相跑去兑付,一时间出现大量的退票、提款。不久,只要经营贴票的钱庄,几乎全数倒闭。
由于牵连人数众多,贴票风潮发生后,整个上海一片喧哗,人心惶惶。
大街上经常发生打架斗殴,一问之下,十有八九是因为贴票。
英法租界的捕房、法庭上,也是各种争讼不断。
最可怜的是底层民众,辛辛苦苦一辈子,最后变成一沓废纸。
那段时间,上海滩百业凋敝,最忙碌的,可能就是黄埔江上的捞尸人了。
当然,也有幸运者。
第一个是盛宣怀和他的中国通商银行。
在上海滩爆发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通商银行开办不到半年。盛宣怀那个担心啊,就怕放给钱庄的钱收不回来,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万幸的是,由于通商银行业务刚刚起步,在对钱庄放款的时候,银行的经理们还相对比较谨慎。贴票风潮对通商银行的影响不大。
通商银行一名叫陈福保的员工,亏空了十几万。盛宣怀知道以后,立刻要求银行大班登报,声明此事与中国通商银行无关。
在这次金融风潮中,盛宣怀深刻认识到风控的重要性,危机过后,他全盘照抄了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办法,对各种钱庄进行分类管理,加大押款力度,增强抵御不确定性的能力。
第二个是钱业巨擎陈春澜和他的永丰钱庄。
在贴票兴起之初,陈春澜颇有前瞻性地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一个骗局,不但不办这种贴票业务,还在鸦片商操纵市面现款的情况下,主动退出信用放款阵地,转办抵押放款为主的信贷业务。
只有对市场保持敬畏之心,方能小心驶得万年船。
贴票风潮之后,永丰钱庄成为上海金融界的佼佼者。陈春澜趁此机会,又与上海实业商人开办起寿丰、五丰、宝丰等钱庄。
图7-12 陈春澜
此后半个多世纪,陈春澜和他的“丰”字系钱庄,不仅成功躲过了一次次金融风潮,而且在外资、国有银行林立的大上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51年,“丰”字系钱庄分别参加上海第一、第三联营集团,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公私合营银行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