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糜烂与宫颈息肉的诊断

6. 宫颈糜烂与宫颈息肉的诊断

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称为宫颈糜烂。目前,西方国家已将该病改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并认为不是病理改变,而是宫颈生理变化之一。宫颈糜烂轻者,可以没有明显的不适,重者可以有白带增多,呈脓性或血性,有异味,白带刺激外阴可引起外阴瘙痒。宫颈管黏膜增生形成的局部突起病灶称为宫颈息肉,息肉常有蒂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其产生可能与局部慢性炎症刺激有关。宫颈息肉体积小者,可无任何症状。较大的息肉可能出现白带增多,在性交或排便后出现点滴状出血或血性白带。

专家锦囊

(1)宫颈糜烂的诊断

①宫颈糜烂的症状:患轻度宫颈糜烂时,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也可能仅有白带略增多,常容易被忽略。许多患者的宫颈糜烂是在普查时或因其他女性病就诊时被发现的;重者可以有白带增多,呈脓性或血性,有异味,白带刺激外阴可引起外阴瘙痒;严重者有下腹坠胀痛,性交后加重,也可以出现尿频等不适,妇科检查时发现宫颈有不同程度的糜烂、充血、水肿、肥大,有的患者检查时很容易出血。

另外,由于宫颈淋巴道与宫旁结缔组织直接相通,炎症可循淋巴循环扩散到盆腔,导致盆腔结缔组织炎,可出现腰骶酸痛,小腹坠胀等症状。少数患者的不孕也可能因宫颈黏稠脓性分泌物,不利于精子穿过所致。

②宫颈糜烂疾病检查

◇妇科检查重点检查宫颈的大小、外形、质地、宫颈管粗细,是否有接触性出血,其次检查外阴、阴道、子宫及宫旁组织的情况(卵巢、输卵管、盆腔淋巴结等)。

◇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为妇科常规检查,简便易行,经济有效,是最重要的辅助检查及防癌普查首选的初筛方法。

◇阴道镜检查能迅速发现肉眼看不见的病变,在阴道镜检查中取可疑部位活检,能显著提高活检的准确率。

◇碘试验和肉眼观察方法十分简单、廉价,至少可检出2/3的病变。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发展中国家采用肉眼观察作为宫颈癌初筛方法,即用3%~5%醋酸溶液涂抹宫颈后,观察宫颈上皮对醋酸的反应,再在白色病变区取活检。

◇宫颈活体组织的病理检查是确诊宫颈癌的依据。

(2)宫颈息肉的诊断

①宫颈息肉的症状:宫颈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0~45岁以后的经产妇。宫颈息肉虽为比较常见的女性病,但由于其体积小,可无任何症状,往往在因患其他女性病检查时才被发现。较大的息肉可能出现白带增多,或主诉有接触性出血,特别在性交或排便后出现点滴状出血或血性白带,出血量一般不多。

宫颈息肉一般为良性病变,但摘除后常复发。宫颈息肉偶有恶变可能,恶变率为0.2%~0.4%,摘除后应常规送病理检查,以免延误诊断。

②宫颈息肉的阴道镜所见:根据宫颈息肉表面被覆的上皮不同,阴道镜下有 2 种图像。属宫颈管黏膜过度增生堆集而形成者,阴道镜下息肉呈鲜红色,有一定光泽,单发者有一较细的蒂,多发者呈簇状,基底较宽,蒂较短。涂 3%醋酸后表面可见水肿的柱状上皮,但不像糜烂出现“葡萄串”改变。整个息肉表面似有一层极薄的包膜,反光性好。起源于宫颈阴道部表面被覆鳞状上皮的息肉,息肉为粉红色,从宫颈鳞状上皮区突出,基底较宽,也有少数有一较细的蒂,质地较韧,涂 3%醋酸后上皮略呈白色改变,数秒钟后即恢复原状。前者较软,质脆,触之易出血,后者较硬,不易出血。

温馨提示

宫颈息肉如不治疗,会逐渐长大,严重的会造成性交出血,或血性白带。摘除的息肉无论大小,都要做病理检查,因为宫颈息肉有0.2%~0.4%的恶变率。另外,息肉虽然摘除,但宫颈的炎症并未彻底消除,因此息肉还有可能复发,患者需要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