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应如何用药
5. 子宫内膜炎应如何用药
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方法也可分为西医、中医两类。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去除病因:如因胎盘或胎膜残留引起的,可经刮宫祛除病灶;如果是带环引起的,则应及时取环。治疗同时,配合口服抗生素以防重复感染。中医治疗以分型论治为主,可同时配合饮食疗法。
专家锦囊
(1)子宫内膜炎的西药治疗
①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可应用已烯雌酚0.25~0.5毫克,一日口服 1 次,连服1~2周,并选用适宜的抗生素治疗5~7天。激素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②并发宫腔积脓者:应立即扩张颈管,引流脓液。术后置橡皮引流管于颈管至无脓液流出为止,同时应用上述药物抗生素治疗。为了排除癌肿,排脓后可轻轻搔刮颈管及宫腔,所取组织送病理检查。如确诊为癌肿则按癌肿处理。脓液应送细菌培养及药敏,可作为选用敏感抗生素的参考。
非癌肿性宫腔积脓可行宫腔灌洗,消毒药液如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或碘酒溶液(3%碘酒溶于生理盐水中,酒精含量应低于50%),灌洗时压力要低,速度缓慢。如无双腔子宫灌洗管,可将导尿管插入宫腔,用100毫升注射器将药液注入。一次灌洗液量根据积脓多少而定,一般30~50毫升,须使灌洗液流尽后再第二次注入药液,如此反复多次,待流出液较清为止,然后放置橡皮管引流。如此一日进行 1 次。
③控制感染:一般用青霉素320~960万单位静滴/日,庆大霉素80毫克,静滴或肌注/日,10~14天为 1 疗程,可同时加用甲硝唑0.4克口服,一日 3 次。或根据症状、分泌物性质、细菌培养及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
④对症治疗:内服麦角流浸膏 2 毫升或益母草流浸膏 4 毫升,一日 3 次,共 3 天。促使子宫收缩,感染性宫腔分泌物排出。
(2)子宫内膜炎的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以分型论治为主,可同时配合饮食疗法,具体如下:
①湿热内阻型:经血淋漓不尽、质稠色暗、气味臭秽。平时带下量或多或少,色黄如脓,味臭。小腹坠痛、口中粘腻、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脓滑数。治以清热利湿兼活血化淤。
处方:黄柏10克,生薏仁30克,苍术10克,牛膝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败酱草20克,红藤12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一日 1 剂,分 2 次服用。
若月经淋漓不断、色红,可加益母草10克,茜草15克,乌贼骨30克,活血化淤、凉血止血;带下量多、色黄者,加车前子(包煎)10克,泽泻10克以清利湿热。
②淤血阻滞型:经血淋漓日久、量时多时少、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或伴有低热、口干不欲饮、舌暗红、有淤点或淤斑、苔薄白、脉细涩。治以活血化淤,行气止痛。
处方: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2克,柴胡10克,川牛膝12克,枳壳15克,益母草15克,生地12克,蒲公英0克,败酱草15克。水煎服,一日 1 剂,分 2 次服用。
若小腹疼痛明显,加蒲黄15克,五灵脂15克,活血行气止痛。
③阴虚内热性:症见老年人经断复行、色淡红或晦暗,或夹有黄色分泌物,量少味臭、腹痛隐隐。或伴有咽干口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及低热、舌红少苔。
处方: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15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2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龙葵10克。水煎服,一日 1 剂,分 2 次服用。
若白带色黄、臭秽,加败酱草12克,生薏仁15克,车前子10克以清热利湿止带;若心烦易怒,加炒山栀 6 克,郁金10克,柴胡10克以疏肝理气并清热。
④药膳食疗方:
槐花薏米粥:槐花10克,薏米30克,冬瓜仁20克,大米适量。将槐花、冬瓜仁同煎成汤,去渣,放入薏米及大米同煮成粥服食。本方具有益气祛湿之功。
生地黄鸡:生地黄200克,乌鸡 1 只,饴糖100克。将鸡去毛,肠肚洗净,细切,地黄与糖相混匀,纳鸡腹中,隔水蒸熟,不用盐醋等调料。本方具有滋阴清热之功。
温馨提示
子宫内膜炎是盆腔生殖器官炎症之一,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病。临床上尤以后一种情况为多见,急性炎症有可能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以致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需要注意的是,子宫内膜炎可通过性生活交叉感染,已婚者夫妻应同时治疗,才能达到根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