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的疗法

10. 月经不调的疗法

月经不调治疗的疗程为 3 个月,第 4 个月停药观察月经周期情形,一般规律服药后治疗 1 个疗程即可恢复正常。月经不调治疗期间,若有感冒,请停服调经药物,等感冒好后再服。月经不调治疗期间,需保持心情舒畅,精神上要放松。服药调经的过程较漫长,患者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须较长时间的配合,请耐心服用药物。

专家锦囊

(1)月经不调的西药治疗

①甲羟孕酮8~12毫克,每晚 1 次口服,经前 7 天开始,共 5 次;或肌注黄体酮10~20毫克,一日 1 次,连用 5 天。适用于黄体萎缩不全。

②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肌注,1000~2000单位,于基础体温上升~3天开始,一周 2 次,共4~5次,可以使血浆黄体酮明显上升。主要用于黄体功能不足或黄体萎缩不全。

③小剂量已烯雌酚口服,至血止后2~3天停药,已烯雌酚用量及时间根据出血情况定。用于子宫内膜修复延长。

④口服氯米芬可促进卵泡发育,主要用于不排卵或卵泡发育不良者。

(2)月经不调的中药治疗

①气虚:经行淋漓十余日方净,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气摄血、调经固冲。方药:党参、炙黄芪、白术各15克,炙甘草、陈皮各10克,升麻、柴胡各 6 克。一日 1 剂,分 2 次服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八珍颗粒。

②肾气虚:经行过期不止,量少、色黯淡、质稀,头晕耳鸣、腰膝酸楚乏力、夜尿频多、面色晦暗、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方药:菟丝子、肉苁蓉、桑寄生、山药、枸杞子、熟地各15克,山萸肉、鹿角胶(烊化)各10克,制附片(先煎) 6 克。一日 1 剂,分 2 次服用。中成药:右归丸,安坤赞育丸。

③阳盛血热:经期延长、量多、色鲜红或紫红、质稠,面红目赤、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数。治法:清热凉血、调经止血。方药:丹皮、茯苓、生地、白芍各15克,黄柏、地骨皮各10克,大小蓟各10克,茜草炭12克,炒栀子 6 克,荆芥炭10克。一日 1 剂,分 2 次服用。中成药:荷叶丸。

④阴虚血热:月经先期,量多或量少、色红、质稠、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入夜尤甚、舌红、少苔、脉细数。方药:生地、丹皮、白芍、玄参、麦冬各15克,地骨皮、山萸肉各12克,女贞子、旱莲草各l0克。一日 1 剂,分 2 次服用。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左归丸。

⑤湿热蕴结:经期延长、淋漓不净、量少、色深红夹有黏液、质稠、有臭味、伴见低热、腰腹胀痛、平时白带量多、色黄质稠、臭秽、小便短赤、大便黏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利湿热,调经止血。方药:茯苓、白术、生薏仁、川牛膝、鸡冠花、鱼腥草各15克,黄柏、黄芩、车前子(包)、制香附各10克,贯众炭12克。一日 1 剂,分 2 次服用。中成药:固经丸。

⑥血淤:经期延长、淋漓不止、时多时少、色黯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小便黄、大便干;舌质黯红、或有淤斑、脉弦或涩。治法:活血祛淤,调经止血。方药:桃仁、红花、川芎、枳壳、当归各10克,赤芍、熟地各15克,益母草20克,炒蒲黄,炒五灵脂各10克,三七粉(冲) 3 克。一日 1 剂,分 2 次服用。中成药:益母草冲剂、通经甘露丸。

(3)月经不调的香薰疗法

①适用精油:洋甘菊、鼠尾草、玫瑰的结合,可有效使月经规则化,前两者可刺激月经来潮,玫瑰则是平衡用油;另外,有一种较便宜的替代方法,可选用玫瑰+鼠尾草+熏衣草(或丝柏、迷迭香),另外薄荷可有效减少充血。

②按摩法:下列配方的混合油,每天涂抹于腹部和靠近腰的后背部,以建立激素的平衡,从而建立月经规则。采用按摩的方法更好,按摩的部位在靠近腰的后背、腹部、大腿部。

玫瑰 2 滴+鼠尾草 3 滴+薰衣草 3 滴+媒介油 15 毫升

③香薰沐浴:规律建立泡澡习惯,定期作香薰泡澡,泡澡时加入~10滴以上建议的适用精油于泡澡水中,有助建立激素的平衡。

温馨提示

过去一向月经正常,近期经血淋漓不断,多数是疾病所引起,需要及时检查。如果在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之后,一般3~7天,阴道流血停止,1 个月后恢复正常月经。但如出现了上述淋漓不断的阴道出血,很可能是子宫内有胎膜组织残留,一旦确诊,应及早再刮宫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