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赠税的经济效应
(一)对资产构成的影响
遗赠税的课税对象是被继承人死亡后遗留的财产和生前赠与的财产,这些财产既包括动产、不动产,也包括能够带来财产价值的一切权利;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这些财产能够通过多种形态出现,如现金、股票、房屋、建筑物、金银珠宝等。
从资产的流动性来说,纳税人在缴纳遗赠税时,手中要持有现金或变现速度高、变现成本低的资产,因此被继承人在生前财富的积累必然要考虑到资产的流动性。如果遗产的大部分是以流动性稍低的股票等资产和流动性比较低的房地产等资产形式持有,纳税人在现金不够支付税款时,必然要出售这些资产。由于这些资产流动性差,变现成本高,常会导致较大损失,这就会促使被继承人考虑遗留的财产的构成,持有相对足够的流动性财产用以支付税款。因此,遗赠税的征收可能会导致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相对价格的变动,使流动资产较多的产业发展较快,从而对社会的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同时,由于资产流动性的需要,还会出现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从而影响资源配置。例如,遗产中有家庭公司的股票,为了资产变现的需要,常将其出售给实力雄厚的大公司,造成了企业股东变动,影响了资本价格的变动,因而对资源配置产生一定影响。
从资产的形态来说,由于动产特别是无形资产转移方便,难以查实,财产所有者往往隐匿不报,征税机关在技术手段落后的情况下,难以就其真实情况课税,因此会出现所纳税额和实际财产额不相匹配。对于纳税意识和诚信意识淡薄的被继承人来说,为了子孙后代能够避免税收,被继承人生前就会考虑资产的形态,从而对资源配置造成影响。
(二)对资本利得的影响
所得税制对资本利得有一些税收优惠。以美国为例,长期投资的资本利得税税率要低于所得税税率,短期投资的资本利得税税率等于所得税税率。遗产中,大部分是未实现的资本利得,而死亡时的所得不征收所得税,因此,在所得税对资本利得征税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用遗产税作为对这一税基征税的补充。
在不考虑遗赠税的情况下,一般认为,资本利得税具有“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也就是说,人们为了逃避税收,常会持有资本直到死亡,这会带来资本的不断增值,使资本利得税的税基不断增大。然而,征税遗赠税后,包含未实现的资本利得的财产在向下一代转移时,对其要征收高额的遗产税,这称为“开锁效应”(unlock-effect)。也就是说,遗产税的存在会使财产所有人在生前实现部分利得。
(三)对劳动供给的影响[3]
工作与闲暇是社会的基本选择。开征遗赠税会因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使人们对工作与闲暇的选择产生影响。税收的收入效应指的是国家对纳税人征税,会使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减少而产生的效应,一般认为这种效应具有激励作用。遗赠税的收入效应在于,对遗留和赠与的财产进行征税,会使遗产净额和赠与财产额减少,为留给子孙后代同等数额的财富,人们不得不减少闲暇,努力工作,以挣取更多的财产弥补征税造成的损失。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政府征税改变了一种经济活动对另一种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而产生的效应,一般认为这种效应具有反激励作用。遗赠税的替代效应在于,征税后遗产净额减少,这意味着闲暇的机会成本减少,闲暇相对便宜了,人们必然会选择减少工作,增加闲暇。由于这两种效应处于相反方向,彼此之间会抵消部分,如果是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最终得到的总效应就表现为政府征税后个人愿意选择更多的闲暇而减少劳动时间。如果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最终得到的总效应就会表现为人们付出更多的劳动而减少闲暇。总之,最终是纯收入效应还是纯替代效应,取决于个人的偏好。为了直观反映其作用机制,通过图1-1表示。
图1-1 遗赠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在图1-1中,纵坐标表示收入,横坐标表示闲暇。OA表示个人最大时间量,当闲暇时间为OA时,个人收入就为零;个人对收入和闲暇的选择用预算约束线AB表示。政府征税之前,AB与无差异曲线I1相切于E1点,此时,个人选择OL1的时间用于闲暇,其余时间用于赚取收入。在政府征收一次性的遗赠税后,由于个人要想获得相同的财富,就必须要放弃更多的闲暇,这使得个人对收入和闲暇的选择组合出现了变化,此时预算约束线向内旋转至AC,AC和无差异曲线I相切于E3点。这说明,征税使得个人更加努力,个人的闲暇时间减少到了OL3。当然,个人的偏好完全有可能使得L3位于L1的右方。
要想进一步分析遗赠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可以添加辅助线DF,如图1-1所示,它与征税后的预算约束线AC平行,并与无差异曲线I相切于E2点,此时就将从E1到E3的移动分解成了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从E1到E2的移动为替代效应,这一移动仅代表闲暇与工作之间价格的变化。如图所示,由于闲暇的价格降低了,个人将愿意享受更多的闲暇,L2>L1,替代作用产生了。而从E2到E3的移动为收入效应,这相当于是在不改变相对价格的情况下,个人收入减少了。因此,可以得到个人劳动时间的增加或减少,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力量对比的结论。此图反映的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其总效应是刺激人们提高劳动供给量。但也有可能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此时总效应是税收导致个人的劳动供给量的减少。
另外,由于大部分国家开征的遗赠税采取的是累进税率,累进税率较比例税率产生的替代效应更大,原因是累进税的边际税率要大于平均税率,而比例税的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是相等的。如图1-2所示,假设遗产税采取的是三级累进税制,免征额为n,税率为t1,财产在n—2n的税率为t2,财产在3n以上的税率为t3。征收遗产税之前,预算约束线为AB,斜率假设为W,征税后,预算约束线为ACDL。AC部分的斜率为(1-t1)W,CD部分的斜率为(1-t2)W,DL部分的斜率为(1-t3)W,之所以DL最为平坦,CD次之,AC最为陡峭,是因为t3>t2>t1。在D点,税后财产是2n-(t1n+t2n),它等于C点上的税后财产加上收到的额外的n元收入被课征t2税率后的财产总和。假设此时无差异曲线与AL相切于E点,这一点是满足人们效用最大化的闲暇与收入的组合。显然,边际税率越高,意味着越高的替代效应,而两者的收入效应又几乎是一致的。因此,遗赠税采取累进税率比比例税率更容易使人们选择闲暇。
图1-2 遗赠税在采取累进税率时的收入/闲暇选择
(四)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4]
开征遗赠税也会对人们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产生影响。由于税收的替代效应,政府征收遗赠税后遗产净额减少,消费的机会成本减少,降低了人们的储蓄倾向,促使人们为了降低税负而增加消费,这必然会影响资本的积累,从而减少投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财富越多,征税税额越大,税收的替代效应越大。税收的收入效应会使人们留给下一代的财产减少,为了弥补征税造成的损失,遗留给后代更多的财产,人们会选择多储蓄。这种效应又会鼓励人们多储蓄,少消费。至于最后是纯收入效应还是纯替代效应,不仅取决于个人偏好和个人的收入情况,也取决于政治经济大环境。下面,我们根据不同情况来分析。
(1)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如图1-3所示,征税前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1相切于E1点,该点代表满足人们效用最大化的消费与投资组合为(x1,y1)。征收遗赠税后,预算约束线AB内旋于CB,与无差异曲线I2相切于E2点,产生了新的消费与投资的组合(x2,y2)。此时有x2<x1,y2>y1,消费减少,投资增加。
图1-3 征收遗赠税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
(2)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如图1-4所示,征税前预算线AB与无差异曲线I1相切于E1点,该点代表满足人们效用最大化的消费与投资组合为(x1,y1)。征收遗赠税后,预算约束线AB内旋于AC,与无差异曲线I2相切于E2点,产生了新的消费与投资的组合(x2,y2)。此时有x1<x2,y1>y2,投资减少,消费增加。
图1-4 征收遗赠税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