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理论概述

一、收入分配理论概述

长期以来,收入分配问题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关注,它曾被古典经济学家看做是整个经济学理论的核心,该学派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对收入进行分配,同时也对收入的来源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Ricardo认为,应该把商品在生产各阶段间的分配规律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心。而新古典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家研究分配规律的成果之上,建立了生产要素分配理论。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主要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分割,虽然与古典经济学的分配理论相比较起来,差别还是比较大,但考虑到两种理论在收入分配渠道方面的相似见解之处,也可将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划入收入分配的领域,并被称为功能的收入分配。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研究收入分配的重心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从国民收入在各生产要素间的分配向侧重于研究个体的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等关于收入不平等分配领域转移,并且着重对经济增长与该种不平等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即是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从而使得收入分配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Lucas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掀起了理性预期革命,它强调了经济人能够把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并形成对经济的理性预期,并在此基础之上得出结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政策是无效的。此后,大多数经济学家把理性人行为作为宏观经济理论构建的微观基础,同时为了便于分析,他们忽略掉了个体上的差异,以代表性个人作为假设。而在这一时期,经济学家对于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热情逐渐降低。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迅速崛起,经济学家对收入分配的研究热情也慢慢提升。在此阶段,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以及如何评价收入分配的福利。在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方面,有关不平等的收入分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大量的理论或实证研究并未形成统一的意见。而在这一研究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政治经济机制和社会稳定性机制。其中,政治经济机制主要借助于政府财政收支来研究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故此它也被称为内生财政理论,经济和政治的均衡是该理论的主要架构。在经济均衡中,他们在研究不同收入的个人所愿意接受的最佳税率过程中引入最优化模型,以此来深入分析税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政治均衡中,他们基于中间人投票定理(Middleman voter theorem)以及少数服从多数原则(majority rule)进行了研究,得出政治均衡可以确定社会的最佳税率,且该税率为中间投票人所认可。因此,若中间投票人的收入不同,则其所偏好的最佳税率也将有所差异,进而使得税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也具有不确定性。

另外,社会稳定性机制理论认为,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将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等不良后果,进一步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负效应。在一个极端的社会中,即人们收入分配严重不平等,他们会对寻租有着强烈的意愿或动机,从而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一些经济学家试图通过构建经济理论模型对社会不稳定如何影响投资和经济增长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它将会对政治和法律环境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其次,使市场活动被迫中止,从而不利于生产。在实证分析中,他们在衡量一个“社会不稳定”时,一般有两类指标:一是把革命、抗议等事件的数量作为度量社会不稳定的指标;二是根据社会对产权保护的程度进行度量。相关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收入分配与“社会不稳定”之间未发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政治不稳定、对产权的保护机制乏力将会对投资和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而关于评价收入分配的福利方面,主流经济学的传统做法是,把社会福利函数加入代表性个人的分析体系中进行研究。实际上,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主题是个体收入之间的差别性,而把个人间收入的差异性引入其中,并且对个人效用函数进行加总,并非一定能获得确切的社会福利函数,阿罗不可能性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得出的结论就是否定的。由此看出,代表性个人分析框架并不能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但是Amartya Sen在Arrow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逐一放宽其基本假设得出,若能获取更多的社会偏好信息等,那么得出相对确切的社会福利函数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