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兵拳

南兵拳

南兵拳,指的是明朝嘉靖后浙兵练习的拳种。明朝王士性《广志绎》中说:“九塞五岭,满地浙兵……至今称南兵者,皆其遗也。”南兵拳就是浙兵练兵的拳法。南兵拳起始戚继光、俞大猷来浙江抗倭作战时编定的兵营拳术,后在浙江使用该拳术。《干城录》记载:“嘉靖三十三年,俞代汤将,为苏浙副总兵,恐士兵懈怠,乃纂拳练武。人习武艺,手足勤便,且可号令也。未几,戚南塘佥书浙江,询诸艺而教习之,定拳法为艺首,所部日操必先,时谓南兵善张拳(张松溪内家拳),盖得力于斯也。”因南兵拳实用价值大,至明隆庆以后,在浙广为流传,尤以天启年后,凡应武科考试的浙江生员,皆以此拳法为“技击之本”,到清朝亦顺沿其法。在顺治、康熙、乾隆三朝间,中武进士者有五十余人,其中武状元七人,武探花五人。三百余年中一直被浙江省武人奉为武门之径路,南兵拳被称为“打擂台,求功名”的拳法,也是在浙的抚、提、镇协各标用以练兵操卒的拳法。

南兵拳又名雄拳或长拳,传戚继光在明嘉靖年间,常率浙兵在甬江口训练,得到了宁波新科武状元杨斌的帮助。他结识杨斌的师傅孙十三老(孙武子)及孙十一位徒弟,采纳结合张松溪等人的武艺特长,汇编简单实用的招数,形成典型的浙东武术风格,拳式手脚相应,长短互用,内外周全,刚柔并举,拳路无固定顺序,可先后颠倒,但前后招式都可相连,有雄胆、明眼、快手、力脚、便身等特点。历来奉为兵营拳经,明清广泛流行于浙东,现分布于浙东沿海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