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性游戏
跳绳在域内流行历史悠久。唐时称“透索”,清时称“跳飞”,至民国时才称跳绳。跳绳器具简单,方式多样,可单人跳、双人跳或多人跳,还有长绳多人集体跳、二长绳交替多人集体跳等。花色也多样,仅单人跳就有单摇双脚跳、后单摇双脚跳、单双脚交替跳、后摇双脚交换跳、两臂体前交叉摇绳跳、双摇双脚跳(双飞)、双摇单脚跳、带人跳等。跳绳能增强四肢力量,提高全身协调性、灵敏性,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机能,尤其对青少年生长发育有良好促进作用。因而除流行于民间,还列入小学生课内外活动项目。20世纪80年代至今,区局每年组织一次小学生跳绳比赛,以1分钟内所完成次数计算成绩。在区机关运动会和家庭运动会中也曾设过跳绳项目。1994年3月区女职工跳绳、踢毽子比赛,16个系统及单位172名女职工参赛。2003年5月,宁波电视台记者曾到孙文英小学采访小学生跳多绳活动,所录视频送中央电视台七套《东方儿童》栏目播出。136名手持长绳一端的同学排列成左右相对的两个90度圆弧形,68根长绳交汇于圆心处同时起挥,一人在圆心处起跳一次跃过全部绳子,创下一分钟完成45次的最高纪录。
踢毽子域内流行始于汉代、盛于唐宋明清。毽子有鸡毛毽、皮毛毽、纸条毽和绒线毽等多种。基本动作有盘踢、磕踢、拐踢和蹦踢4种。盘踢即用脚内侧交替踢,磕踢即用膝盖将毽子弹起,拐踢即用脚外侧反踢,蹦踢即用脚尖踢。踢时尚可用身体任何部位接毽反弹而不使堕地即可。比赛方法有单人踢、双人踢、团体踢或传踢等,比赛内容有踢次数、踢花样、踢难度等。域内小学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每年举行踢鸡毛毽比赛,以单人盘踢次数多者为优。1995年后随着小学生比赛项目增多,遂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未停。曾为早期举办的区老年运动会和家庭运动会及群体比赛的项目之一。
拔河源于民间的群体游戏,域内见诸记录始于20世纪30年代,盛行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拔河比赛简单易行,多凭体力搏击,也需一定技巧。一般10人一队相互对抗,竞争氛围浓烈,极具团体意识。现已发展成为集健身、娱乐、竞技、观赏于一体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从1937年4月第三届全县运动会拔河比赛始,域内除地、市级人民运动大会外的历届各类运动会,包括市首届居民运动会,市级、区级机关干部运动会,消防运动会,各系统职工运动会等均把拔河列入团体竞赛项目。1989年5月,孝闻街道举办第四届墙门运动会,13个居民区、18个单位楼群计400多名运动员参加四大项比赛,时任市委常委、公安局长的牟高望,区委书记余富来参加拔河比赛。1989—1996年举办区和系统女职工拔河赛4次。1997年6月,举办“回归杯”区机关拔河比赛,10队100名机关干部参赛。是年11月9日,全区组建由10个系统职工合成的500人拔河队赴甬江新区管委会所在地参加由市政府主办、市体委承办,旨在创造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五环杯”千人拔河赛,首场为区500人队对勤县500人队,后因发生踩踏伤亡事故而中止未果。域内数十年流行的是无级别拔河比赛。2006年第六届区级机关运动会始,拔河赛规定10人总重不得超过650千克。
掰手腕亦称拗手劲,古代角力的一种。运用手臂手腕的力量进行对抗的活动。两人隔桌相向而坐,各出右手相对紧握住对方大拇指根部,肘置桌面,两只右臂成垂直交叉状,两人的屈肘程度基本相等。裁判下达“开始”口令后双方发力,以把对方手臂或手腕压到桌面为胜。此项活动简单易行,在青壮年男子中较为多见。
石头剪子布一种流传广泛的手技游戏,有时跟“掷硬币”、“掷骰子”有相同功能,产生随机结果以作决策。双方先各自握紧拳头,然后两人一起共同念出口令,在说最后一个音节的同时,双方出示自己手势(“石头”——握紧的拳头、“剪子”——伸直食指中指成剪刀状、或“布”——伸直五指全掌张开),玩者可据经验判断对方手法而决定自己的手法。比赛无任何场地器具要求,但会有多次平局重复,以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来决定胜负。
豁拳又名豁指头,与“石头剪刀布”相似的饮酒时的一种博戏。作为猜拳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就有“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的记载。一般在饮酒场合,两人同时喊数并伸出拳指,以所喊数目与双方伸出拳指之和数相符者为胜,败者罚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