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2025年09月12日
风筝
风筝俗称“纸鹞”。春秋时工匠鲁班曾制木鸢飞天。后以纸代木,故称“纸鸢”。五代时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即称“风筝”。域内民间流传较久,作为时令活动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在清明节前后季风相对稳定的时节利用开阔地带放飞。风筝制作材料不断更新,近十几年来趋于“以绢代纸”或“以尼龙纺代纸”扎糊。近几年在沿江公园一年四季的晚间均可见现代工艺大风筝(由尼龙纺加碳素骨架即时组合而成)在放飞,一般在风筝上缀以各色发光二极管,由手机锂电池供电。风筝以人物、动物为雏形扎制和彩绘成如老鹰、美女、蝴蝶及各种鱼类等形状。小型风筝制作方便,放飞简单;多节纸鹞(即串类)由若干小纸鹞组合成串。域内偶见中、小型串类,大型如龙鹞、蜈蚣鹞等基本未见。
20世纪90年代地处城西的原宁波师范学校教师段振利(余姚人)善于扎制和彩绘风筝,工于“扎、糊、画、放”四艺,所带学生亦多擅长制作风筝。1992年区体委举办风筝比赛并成立区风筝运动协会,宁波工艺美术厂、段塘学校、市聋哑学校和各街道组队参赛。10月,区风筝协会组队代表市赴广东阳江参加首届国际风筝会暨全国第二届风筝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五名,个人单项获2金1银4铜,共获奖项11项。此后协会举办过数届区级风筝比赛,组队参加市风筝比赛均有获奖。
域内市聋哑学校于1993年分配调入师范生姜佩芳(全国风筝比赛冠军),兼有美工、劳作和放飞操作的风筝运动在校内兴起。是年至2001年学校先后10次组队参加市级风筝比赛,共获28枚金牌;6次组队参加市少儿风筝赛(市青少年宫为主举办),共获17枚金牌。1994年组队参加全国中学生风筝夏令营,获金、银牌各1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