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
气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多种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古称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坐禅或内功等。它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基本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一词首见于晋代道士许逊的《净明宗教录》,有练气、修德之意。至清末《少林拳术秘诀》一书《气功阐微》章中才明确提出气功。1953年现代医家刘贵珍(1902—1983年,河北威县人)把自己的功法(内养功)定名为“气功疗法”,创办河北气功疗养院、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并主持临床、教学工作,著有《气功疗法实践》,“气功”一词始为民众认知并获逐步推广。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气功锻炼已成为域内居民群众晨练健身的主要项目之一。域内曾经流行过的主要功法有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形神庄、大雁气功、回春保健操、中华益智功、香功等。
气功大致有静气功和动气功两类。静气功着重练身体内部,亦称内气功。动气功有动作表现于外,又称外气功。武术气功主要以锻炼身体、防身和提高击技为目的,通过运气、闭气和意念高度集中而作出过人之举,如劈砖裂石、腹托千斤、手折钢筋等。
1981年4月,农工民主党宁波市委会开设医疗体育指导站,开办气功培训班,至1983年共办22期,培训气功学员1200名,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体育先进单位”称号。1986年7月,省、市体委推广形神庄气功、健美操等新兴体育项目,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骨干。10月在解放北路体育场进行的市首届老年运动会开幕式上,12名气功辅导员表演静功、动功、大雁功、五禽戏等功法。1987年市气功科学研究会在域内成立。12月,在市体育场举行市气功功法表演会,72人表演8个功法20余个节目。1990年10月区气功协会成立,首届主席陶玄福(兼),常务副主席陈兴久兼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1992年4月开办气功咨询辅导站,陈兴久兼任站长。10月成立香功辅导站,站长徐长蓉。12月,区气功协会在江厦公园A字楼前组织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文体活动和气功咨询服务。1993年区老体协组队参加市第三届老年运动会五禽戏比赛获团体第一名。翌年4月中华养生益智功辅导总站成立,站长李翠娥。1998年9月区气功协会2000多名会员自发向长江、嫩江流域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的灾区人民义捐善款6520元。1999年域内出现邪教组织“法轮功”活动,翌年,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协会在做好结束工作后报区民政局办理自行注销手续后停止活动。此后域内民间气功活动趋于分散自发状态。2006年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健身气功管理办法》后,民间健身气功陆续恢复活动。健身气功系指群众通过气功锻炼,从而强身健体,以自身运动为特点,达到健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