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游泳
游泳运动源于古代水乡先民为生存和生产劳动与江河湖泊、洪水狂涛作斗争的基本技能,域内古已有之,民间俗称“游河”。
区境内游泳赛事最早见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宁波举行的浙江省第二届运动会第二赛区游泳比赛。新中国成立后域内陆续建有战船街泳池、握兰巷儿童室内泳池、西郊少体校室外池等开展学生游泳业余训练。20世纪80年代初建成大桥室内温水池(主要教练为徐惠)和西郊少体校室内温水池(主要教练为钱洪元)后,域内中小学生的游泳业余训练开始常年进行。此后,镇明中心小学、纺织学校、宁波中学以及一批经营性泳池共16座先后投入使用,夏季群众性游泳活动兴起,域内中小学校游泳苗子的输送和训练更为便捷。2002年9月东恩中学迁入原宁波中学校址,2007年初将原室外泳池改扩建为室内温水长短两池,一个8道50米标准池和一个热身训练25米短池,并于2007年6月落成并全天候向社会开放。
1984年后区局每年举行一次小学生游泳比赛,先后审定批准区级游泳传校5所次。
表3-4-4 游泳传校一览表
注:“点”即市级训练点。
镇明中心小学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在学生中开展游泳活动。1959年,酷爱游泳的张自康调入该校任体育教师,业余训练重点抓小学生的课余游泳训练,历年组队参加市小学生游泳比赛多次获奖。1972年,学生潘维成在全国游泳比赛上,获女子100米仰泳金牌并破全国纪录。该校于1989年建成全市第一座小学泳池后,年年开展游泳达标活动和举办游泳运动会,全校近七成学生游泳达标。在1997年省少年儿童游泳赛上该校有6人破省纪录,1人1项平省纪录,1人1项破全国纪录。翌年在省、市各类比赛中,该校学生破市以上少儿纪录40余人次,向上输送游泳运动员56名。该校1986—1995年有纪录8次参加省传校游泳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次、第二名3次、第三名1次。1993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上,该校运动员共获8金。输入省专业泳队的朱凌、张伟拓分获运动健将、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该校于1986年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游泳)先进单位”称号,翌年体育教师张自康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个人。1988、2006年两次被评为省级体育传校先进集体。于1987年、1992年、1998年、2003年共4次被命名为省级游泳传校。
新芝小学于1995年由宁波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的体育教师王妙凤负责组建10名小学生游泳队,每天下午3时许放学后集中带到西郊市运动学校室内温水游泳池全年进行游泳训练。1997年8月该校游泳选手入选区队参加第十三届市运动会游泳获丙组团体金牌。1999年区小学生游泳赛上该校选手获团体总分第一名。2000年在市小学生游泳比赛上该校选手获2金2银,是年入选市队参加省少儿游泳比赛获1金4银2铜。1998年第十一届省运动会上,马旭巧获1银1铜。2002年在第十二届省运动会上,何天虬、马旭巧获1银1铜。该校曾于1989年、1998年两次获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并获1994—1997年度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1993年、1994年两次被命名为区级篮球传校,2002年、2006年两次被命名为区级游泳传校。
1995—2008年,区局每年组队参加市小学生游泳比赛,在有资料记载的6年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5次。
1973—2007年域内选手参加第七至第十五届市运动会共获游泳金牌272枚,平均每届获30金。
表3-4-5 1973—2007年历届市运动会海曙游泳金牌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