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曙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情况汇报

关于海曙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情况汇报

(撰稿:周伟英报告人:王爱民时间:2003年11月7日地点:区人大会议室)

各位主任、副主任: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第13次主任会议汇报我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情况,请予审议。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一个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体育健身计划,它是一项有战略意义和长远生命力的、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从毛泽东同志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1995年6月28日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的领导关心下,在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的群众体育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健身设施逐年改善,健身队伍不断壮大,健身方法科学多样,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迄今为止,我区已累计建成各类健身点(苑)68个,拥有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214名,经常性有意识参加健身活动的人口已占全区总人口的40%以上。一个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几年来,我们坚持体育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稳定服务,为丰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服务的宗旨,通过建身边的场地,抓身边的组织,搞身边的活动,积极开展各项全民健身运动,为我区建成“经济强区”、“文化大区”、“平安大区”做了一些工作,具体如下:

一、抓两头促中间,体育人口明显增长

体育人口指的是每周有意识地锻炼3次,每次30分钟的人。

1.以青少年为主的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和希望

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过程中,我们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结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坚持小学生每天在校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各校每年举行校田径运动会、校达标运动会,全区达标实施率为100%。近三年来,达标合格率稳定在97.7%以上,其中达标优秀率达18.6%。全区有50%以上的学校有体育传统项目,其中省级传统项目学校1所,市级4所,区级13所,市级训练点2所。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业余训练点的建设为我区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上,我们共获金牌38.5枚,银牌38枚,铜牌34枚,团体总分804.5分,金牌数、总分双双名列第六名。每年我们向上一级少体校、运动学校、省队输送体育人才约30余人。2003年,我们依托区实验学校体育硬件的有利条件,成立区少年体育学校,又在传统项目学校中选择了一些优势项目设了4个分校。

2.以中老年人为主的社区体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社区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工作的具体体现。几年来,我们根据形势和任务以及全民健身发展的需要,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每年一次的全民健身月活动、元旦长跑、两年一届的机关运动会(四届)和老年人运动会(七届)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区、街道、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约90次左右。目前,我们拥有腰鼓、红绸、太极拳、柔力球等中老年体育业余表演队23支,约750人;晨晚练点90个,约7700人。特别是老体协组织自2002年换届选举后,在叶正儒主席的带领下,区、街道、社区三级老体协网络健全、活动正常。2003年3月,区老体协在西门街道龙柏社区接待了参加全国老体协工作会议的200多位代表,观摩了我区老年体育队伍的展演,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赏。据统计,目前我区老年体育人口达40%左右。

3.在职人员的体育人口逐年上升

其一是发挥协会的作用。目前,我区有体育协会8个,其中独立法人协会5个。几年来,各协会充分物色热心体育、又有一技之长的同志担任协会工作,组织协会会员进行体育比赛,对外交流,协会成员逐年上升。特别是区足球协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足球比赛,通过办赛,积极筹集资金,以会养会,扩大协会影响,使协会充满活力。其二是举办机关运动会。两年一届机关运动会是全区干部、职工一次体育大检阅,运动会所设项目从第一届的四大项到第四届八大项,运动员也从第一届的近200人,到第四届的1000余人,涌现出一大批体育运动爱好者。特别是2003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更使广大干部、职工感到健身的重要性,打羽毛球、游泳、步行等健身项目参与人数越来越多。

二、抓管理促发展,组织网络开始形成

其一是成立以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小组。其二是以街道为依托,每个街道均有一名副主任兼管街道体育工作,街道文化站站长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组织者,组织、管理、协调街道体育工作。其三是以辖区各晨晚练点为依托,每个晨晚练点配备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常年活跃在社区、晨晚练点,辅导新项目、传授新知识。西门街道的黄毅同志是一位热心体育工作的老同志,常年坚持在海曙公园对居民进行体育辅导,如太极拳、木兰扇、柔力球等项目。2003年10月,他辅导编排的柔力球二套自选动作代表宁波队参加省比赛获一等奖。每年,区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市培训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形成制度。另外,我们还依托各协会搞培训,如门球协会的裁判员培训班,老体协柔力球、气排球新项目推广培训班,涌现了一大批体育活动骨干分子。目前,我区已拥有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1名,二级40名,三级142名。西门街道、月湖街道被评为全国城市体育先进集体;白云街道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灵塔街道、鼓楼街道被评为浙江省城市体育先进集体;区政府被评为2000年度宁波市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三、抓国民体质监测,满足群众科学健身需要

人民群众体质的增强是衡量全民健身成果的主要标志之一。1998年,我们率先在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了体质监测,了解机关工作人员的体质情况。好多年轻人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懂得测试数据与科学健身的关系,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爱好,确立健身项目,促使更多群众自觉参与健身锻炼。目前月湖街道、西门街道均添置了体质监测仪器,培训了一批监测人员,为群众科学健身创造了条件。

四、抓健身设施建设,缓解场地紧缺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文明生活方式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高。从2000年开始,区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结合市“彩票工程”,在社区建起了健身路径。原计划至2003年建50条路径,但实际已达到68条。另外,在辖区的公园、广场内,市里出资建了健身路径,因此实际数量大大超过计划数量。辖区24所小学操场向小区居民开放。区教育局从2003年起计划用3年时间对辖区学校现有操场进行修整,使80%的小学操场做上塑胶跑道。目前已有白云、西门街道2片标准门球场,一些新建小区建有文体活动室、室内健身房、游泳池等设施,惠及了辖区内的广大群众,“要健身到楼下,不出小区门即可锻炼”已成为现实。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七年来,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积累和总结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许多亟待克服的问题。其一是指导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力度还不够大,有些单位和部门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二是群众健身活动开展面还不够广,老人、妇女成主角,而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较低。其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全民健身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参与,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正。

为使我区的体育事业有更大的发展,我们建议:

1.增加经费投入

①财政经费预算列项的“体育经费”1997年起为5万元(人均2角),目前仍是5万元,但事实上,这七年来人口增加近10万,经费一分没增,人均经费反而下降。是否可按人均3角计算,由财政列项“体育经费”10万元?

②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局列项中)1998年起为5万元,目前仍是5万元。从2004年起能否增到8万元?(其中包括每年一届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费用3万元)

③体育经费能否单列?

2.规划体育设施

①根据宁波市2001年提出实施“1154”全民健身工程五年思路和目标提出的“新建和改建10个县(市)、区级具有多功能的体育健身中心(除江东区外)”规划,我区应及早安排。

②在旧城改造中,尤其是在小区的开发建设中,一定要有超前思维,要多方面考虑小区居民的健身要求,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③健身器材的维修与保养。我区从1998年第一套健身器材安装至今已有68套,这些健身器的安装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健身需求。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处于露天状态的健身器任经风吹雨打,逐渐老化;有些器材经大强度、高密度的使用,也逐步“疲劳”,安全隐患也随之逐渐凸显;极个别人恶意使用,造成人为的破坏。建议有关社区派专人负责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对有安全隐患的器械及时拆除。

3.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对部门领导全民健身意义的认识,关心员工的身体健康,建议在区府大院内和较大单位(或部门)实行工间操制度,防止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从1996年起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已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从2001年起已进入第二期工程的第一阶段,我们力争至200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3%以上,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学生数占学生数的98%左右;使我区全民健身事业基本适应我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我们相信在区人大的关心下,区委、区府及区各部门的进一步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全民健身一定会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