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晨晚练活动
2025年09月12日
第三节 传统晨晚练活动
20世纪50年代国家推行劳卫制,群众性晨间和晚间的锻炼活动持续数年。1961年北京举办第二十六届世乒赛,虽历经三年国民经济困难,但中小学校和民间习练乒乓之风仍被触发而掀起高潮。至70年代末,历经“文革”,但域内居民群众仍于早晚伺机开展体育健身,每天清晨自发地在城区马路上开展健身长跑,或在解放北路体育场跑步、打篮球、打羽毛球和练单双杠等。80年代中后期,更多居民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住所周围的公园、广场及马路开阔地段练习各类拳、剑、操、舞和各流派气功。市武术协会的永年太极拳社和市气功协会在各公园、开阔地带招收各类拳、剑和气功学员,开始在民间收费培训。1990年成立的区气功协会和1993年建立的区拳操辅导站,把原分散在各街道居民区的晨练点负责人组织起来,分门别类地统一动作要领,使原先自发形成的晨练点更加普及,群众性的拳、剑、操、舞和功法水准得以不断统一和提高。90年代中期国家颁布实施《体育法》后,大力倡导“生活要小康,身体要健康”,政府逐年在社区投资建设健身点(苑),到2006年平均每个社区建有1.43套活动器材,大大方便了居民群众的晨晚练活动,大批中老年人和部分在职干部、职工自觉投入健身晨晚练中,每日参练人数在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