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思维与武术、医术、气功引导术等的完美结合。其拳理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经典著作,并吸收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涵,被誉为“国粹”。它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开合有序、刚柔相济,轻灵沉着、柔和慢匀。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有两大分支,一支传承于武当派武术之中,秘不外传,只有赵堡太极拳传承于外;另一支于明末清初传习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由陈王廷初创,依次流传发展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流派。1931年迁入北大路公共体育场(原孔庙大殿内)的县国术馆开始向民众办班传授太极拳。50年代师从田兆麟的陈志远在市区教授太极拳,精武会会员陈仁镐在市体育场、中山公园、延庆寺、海曙工人俱乐部等处设站义务传技,至1956年共办班26期,学员2000余人次。1956年11月陈仁镐赴京观摩全国武术评奖大会,其间受习并带回24式简化太极拳,翌年即同周克朝、刘沛雄(第二医院医师)等十多名武术师在市体育场等处宣传推广。

1992年9月26日上午,区在市解放北路体育场举行“迎国庆、庆国际老人节和省老人节”海曙区千人太极拳表演赛。各街道组建百人队、各部队干休所组50人队,共13队1100名中老年运动员参加大会集体表演和分队比赛。来甬考察老龄工作的省老龄委员会领导在区、市有关领导陪同下全程观赛。1994年9月24日,全区5个街道组成五百人太极拳队参加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下称“老体协”)在市体育场举行的“迎国庆、庆国际老年节和庆祝市老体协成立10周年”老三区千人太极拳大会操表演赛,三区共12个街道队1200人参加。1993年起任市武协主席至今的蔡天彪积多年传习研究太极拳之经验,在吸收各流派精华基础上先后创编36式陈式太极拳(以24式陈式为基础增加陈式一路难度动作精华)、28式田式太极拳(田兆麟杨门田式的精缩)和6式太极拳(以传统太极拳新编)。太极拳是域内居民晨练和各类广场体育表演的首选项目,爱好者中多为陈式、杨式,吴式次之,简化24式流行在中老年初学者中。区老体协每两年一届的区老年人运动会迄今已办9届,每届均设有太极拳剑比赛。2000年5月区老体协组队参加市第五届老年人运动会获太极拳团体第一名。2006年,域内选手王汝妃(女,今就读于浙江大学)获全国太极拳锦标赛青少年组金牌。2007年10月底,市“海天杯”第九届太极拳(械)大赛在效实中学宽诚体艺馆举行,30多支队伍、380多名运动员参赛,决出各项目组别金牌计148枚。区武术协会组2队参赛,获24金10银6铜以及陈式扇集体一等奖、杨式40式集体二等奖,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