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田径

第一节 田径

田径运动是以走、跑、跳跃、投掷等运动技能组成的以个人为主的运动项目。

1845年宁波开埠通商后,现代田径运动及竞赛规则首先在教会办的学校中施行。后渐传入国立、私立中小学校。

域内田径训练最早见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宁波府中学堂建成风雨操场,开展田径训练。民国十六年(1927),省立四中(宁波中学)举行全校联合运动会,竞赛项目以田径为主,学生朱守训获男子甲组100米、200米、400米、低栏、跳远、跳高、撑竿跳高、铁饼8项第一名,赵志安、毛阿兴分获1500米和铁球第一名,径赛田赛各项初现端倪。此后,田径竞赛逐渐成为各校和各级运动会的主要比赛项目。

民国十八年(1929)辟建的市立运动场,其田径场跑道内周长306米。民国二十四年(1935)省立四中重修田径场,为400米环形跑道,直道8道、弯道6道,成为现代田径运动在区境内发展的起始坐标。民国十七年(1928)六月市体育协进会在省立四中操场举办“宁波、勤县联合运动会”,参加田径比赛的有中学组151人、小学组294人。田径运动已发展到大多数中小学校。

宁波中学曾于民国十九年(1930)浙江省第一届运动大会上获田径团体总分第一名,民国三十七年(1948)浙江省第六届运动大会上获径赛锦标(总分第一名);在新中国成立后历年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共获得团体和年龄组团体第一名30队次、个人金牌215枚,在有记录的21年市元旦环城长跑比赛中曾获团体第一名24队次、团体第二名7队次,获女子长跑个人第一名3人次。1964年1月,以该校为主组建的市田径代表队获省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三名,当年入选省体工队15人。1981—2002年,该校连续22次组队参加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校团体总分第一名13队次,各组别团体总分第一名9队次。师生参加历届市运动会共获各项目金牌33枚。该校历任体育教研组长是冯马兴、沈德明、李纪浩、季梅珍。该校于1989年、1998年、2001年先后3次被命名为市级田径传校。

20世纪50年代起,域内小学基本每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1984年建局至2008年共举办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25届。其中镇明中心小学在1993—2000年获田径总分八连冠;1992—1994年3次参加市级“育才杯”田径赛,获男子、女子组团体总分第一名4队次。在2001年第十八届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广济中心小学获田径总分第一名,并有9人破6项区记录,此后至2008年共6届次获得田径总分第一名。

田径运动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性项目,历来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重视和投入,新建学校的田径场地建设得到学校现代化建设制度的有效保障。域内学校(含学院)现有中小运动场地32片、6环道8直道体育场4片,达到每校均有运动场。场地质量亦有明显改善,近几年来投资改造塑胶田径赛场地22个,占田径场地总数的63%。

域内田径运动的基础在学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各级田径传校是田径苗子培养和输送的主要基地。20世纪下半叶,小学田径苗子主要向在域内的市级训练单位——二少体(走训制,主要教练王梯康、王雅婷)、一少体(三集中制,主要教练徐国楣)和具备田径训练条件的宁波中学(教师沈德明、李纪浩等)、市第二中学(教师水振年)、李兴贵中学(教师干俊伟)输送和提高。1984年至2006年的22年间,区体、教两部门联合评定和命名区级田径传校24所次,市体、教两部门命名的市级田径传校12所次。

表3-4-1 田径传校一览表

1949年至1990年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最高成绩记录表上载:1987年5月区儿童女子组4×100米接力55秒9,1989年6月区儿童男子组4×100米接力53秒5,1990年4月儿童女子组周静波100米13秒3,10月儿童男子组包俊跃100米12秒2,均创市小学生相关项目成绩历史最高纪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区在市级比赛中获金牌的高峰期。1973年至2007年共9届市运动会上,计获田径实时金牌167枚,平均每届约获19金。

表3-4-2 1973—2007年历届市运动会海曙田径金牌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