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坊街

河坊街

河坊街,东起佑圣观路,西至南山路,长1571米,宽8米,穿越中河和中山中路。1995年,延安路自北向南延伸,河坊街又成为该路自南而北的起点。此街在南宋时是横穿御街的繁华街道。清时自东而西称宗阳宫街、塌牌楼、司前街、龙舌嘴、流福沟、荷花池头,民国年间称新宫桥、河坊街、司前街、府前街。民国二年(1913),拆除城墙后,东通梅花碑,西连南山路。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山中路以东段名河坊街,沥青路面;以西段名竹斋街,为纪念已故商会会长王竹斋而命名,石板间以弹石路面。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统一命名为河坊街,改成沥青路面,街以清河坊得名。

早在五代吴越国时,河坊街西段开流福沟、涌金池,引湖水进城;又在吴山脚下凿井,得甘泉,自是生齿日繁。北宋时,此地已是邑屋华丽,民物阜繁。南宋定都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徙府治于街西端净因寺故址。德寿宫则建于街的东端,御史台、秘书省等中央重要官署则分布于朝天门西北街的中段;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府第遍布后市街、清波门一带,此街商铺林立,更加繁华,成为当时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这条街经历近千年的变迁,沉积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