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归鹤话孤山
梅林归鹤话孤山
孤山北坡广植梅,故又名梅花屿。明代张岱《西湖梦寻》载:梅花屿介于两湖之间,四面岩峦,一无所丽,故曰孤也。是地水望澄明,皦焉冲照,亭观绣峙两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山麓多梅,为林和靖放鹤之地……千百年来,孤山梅花留下古人美好的诗篇和佳话。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朝,一位名叫陆凯的诗人将杭州孤山的梅花遥寄给长安的范晔,并题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附之,一直被文坛传为佳话。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也留下了“伍相庙(即吴山伍公祠)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的千古传颂的名句。清代陈锡嘏写的《送汤西崖归西泠》诗“马蹄经岁踏京华,忽逐征鸿去路赊。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说是一个想念孤山梅花的人,居然连官也不做,匆匆地从京都千里迢迢赶回杭州来赏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处士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故事,更是千古流传。
林和靖(967—1028),原名逋,字君复,钱塘人(今杭州),少年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寒,然而勤奋好学,学而有成,经史百家无不通晓,工诗词,善书画,宋真宗赵恒征之,不就,终身不娶,也不出仕。在孤山北麓结庐巢居,徜徉湖山,吟咏自适,靠卖字鬻画度日,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家徒四壁,清贫一生。他酷爱梅花,在孤山住处周围种了许多梅树,并写过几首很著名的梅花诗,其中一首《山园小梅》特别脍炙人口:“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此诗中疏影、暗香两句写尽了梅花风韵,得到了欧阳修、苏轼等名家的赞赏。林和靖另两首《梅花》诗中的“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和“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的诗句,也是咏梅佳句。林和靖植梅,不仅为了观赏,也为了生计。他在孤山共植梅360株,恰与一年中的天数相近,花可观,果亦可售。每当梅子成熟,他就关门谢客,采摘梅子,按每树所产,分成360包,每售一包,即为一日生活所需。他爱梅,还喜养鹤,并引用《诗经》中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之句,将自己所养的鹤取名为鹤皋。他外出游湖时,就嘱咐家僮,若有客人来访,就开笼放鹤,他在湖上看见仙鹤高翔,知有客人来访,即返棹归舟。而每当他和客人饮酒唱和时,仙鹤就在孤山上空翩翩起舞,以助雅兴。梅林归鹤的景点就由此而来,清代时被列入西湖十八景之一。由于他爱梅如妻,爱鹤如子,梅妻鹤子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林和靖卒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临终前,还题诗自咏:“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表达了他一生贫贱不移、不事权贵的高尚品格。宋代诗人范仲淹、苏东坡、陆游曾先后作诗,对林和靖的高风亮节给予高度评价。宋仁宗赵祯也在他弥留之际,特赐谥号和靖先生。林和靖死后,就埋葬在孤山北麓。传说他养的那只仙鹤,也在墓前悲哀而死,人们就将它葬在诗人墓侧,名之曰鹤冢。他手植的梅花,因无人管理,也随之枯萎。元初,林和靖墓曾被一个惯于盗墓的当权和尚杨琏真迦发掘,但墓内只有端砚一块、玉簪一枚,别无他物。后由杭州儒学提举余谦修复,并补植梅树数百株,还在山坡上建造一梅亭。其时,又有一个叫陈子安的杭州人,认为梅、鹤不可偏废,梅花既已补种,于是他买了一只仙鹤放在孤山,又在林和靖当年养鹤的地方建一座鹤亭。到了明初,这两个亭子因年久失修而倾圮。明代嘉靖年间,钱塘令王釴在鹤亭旧址,重新建造一个亭子,定名放鹤亭,民国四年(1915)重建。现在的放鹤亭,重檐翘角,朱柱黛瓦,楹柱环周,四面临空,一面对北里湖,隔湖与保俶塔相望,三面花木婆娑,亭内正中高悬放鹤亭三个字,是清康熙帝南巡时所题。亭匾下面亭壁正中嵌有碑石,碑上刻的《舞鹤赋》是南朝刘宋文学家鲍明远所作,他家世贫贱,为人清廉自持,与林逋一样不求功名富贵,故《舞鹤赋》被特刻于亭壁,《舞鹤赋》由康熙帝临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草体而书,圆劲苍秀。亭柱有一副楹联:“世无遗草曾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是清道光年间鸦片战争风云人物、爱国政治家林则徐所撰,1980年8月由当代书画家林散之手书。亭西北侧的林和靖墓在十年动乱中遭到破坏,现已修复,墓碑由著名书法家郭仲选题书。亭东南侧新建水池,叠石植梅,池水清澈见底,再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的画面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