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
于谦(1398—1457),字迁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人。家住杭州府仁和县太平里(今杭州市上城区祠堂巷42号)。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明朝著名诗人。他6岁在庆春门内显真道院念私塾,后又在吴山三茅观继续就读,10岁遍观群经,学习古文辞,24岁出仕。他有名的《石灰吟》诗篇“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就是在三茅观就读时,游览富阳山后写成的,表达了他清正高尚的情操。
于谦在明永乐十九年(1421)考中进士,曾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他勤政爱民、公正处事、忠于职守。在江西、河南、山西供职期间,兴利除弊,昭雪冤案,兴修水利,赈灾救荒,解民忧困,被誉为“于青天”。
于谦为官清正廉明,从不通过贿赂权要为自己牟私利。有次,他上京城奏事,有人劝他带一点地方土特产,以便送点人情。于谦笑而答曰:“我不是带着两袖清风嘛!”他还作了一首《入京诗》:“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即源于此。
明正统十四年(1449)秋天,蒙古族瓦剌部落也先入侵大同,年轻的英宗皇帝朱祁镇不听时任兵部左侍郎于谦的劝阻,轻率亲征,致50万明军主力全数覆没。英宗被俘,其弟朱祁钰继位称景帝,委任积极主张抗敌的于谦为兵部尚书,统掌全军。针对瓦剌利用英宗作为要挟之阴谋,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防守京城,重创瓦剌大军。瓦剌溃败,于谦以功加封少保。景泰元年(1450),瓦剌乞和,放回英宗。景泰八年(1457),英宗复辟,以意欲谋反罪,将于谦杀害,时年60岁。于谦被害后,万民同悲。1465年于谦灵柩才由其婿朱骥运回他的故乡杭州,葬于西湖三台山。成化二年(1466),宪宗昭雪于谦冤案。弘治二年(1489)孝宗追赠光禄大夫立祠于墓旁,万历中又改谥忠肃。清代杭州著名文学家袁枚曾这样高度评价岳飞、于谦两位民族英雄:“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2003年,于谦墓和于谦祠已修整一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的旅游景点。弘扬于谦那种勤政爱民、克勤克俭、公而忘私、清正廉明的精神,在今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2007年,在第九届西湖博览会开幕式上,于谦祠(墓)被公布为新西湖十景之“三台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