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翩翩觅《梁祝》

蝴蝶翩翩觅《梁祝》

较之《白蛇传》大团圆的完美结局,梁祝化蝶的传说则显得绚烂而凄美。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祝故事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元朝初年,杂剧作家白朴(1226—约1312)第一个将它搬上戏剧舞台。溯其源,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的浙江,而许多故事情节则发生在“爱情之都”杭州的西湖山水间。

女主角祝英台,上虞祝家庄人,排行第九,人称九妹或九红。她强烈要去杭城求学,但古时女子出门读书是不被许可的。父亲祝公远对爱女宠爱有加,拗不过她,终于同意让丫环银心陪伴她,两人女扮男装离家上杭城求学。

祝来到杭州草桥门(今望江门)外,碰上来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青年梁山伯和他的书童四九在亭中休憩。他们谈得很融洽,遂当场撮土为香,在柳荫树下结拜兄弟。

这对“兄弟”朝夕相处,在万松书院同窗共学整三年。祝英台始终未暴露自己的女儿身份,但三年相处中却暗中深深爱上了同窗好友梁山伯。

祝英台接家信促归,碍于当时的风俗和少女的羞涩,无法向对方表达心意,只得解下白蝴蝶形的玉扇坠,恳求师母能交给梁山伯以作为爱情的信物。

梁山伯为祝英台送行,这就是故事里的重头戏——十八里相送。祝英台以景寓情,在途中多次暗示自己的爱意,要梁山伯早日去她家求婚,如钱塘道樵夫为妻砍柴,男女双双对井看影,观音堂拉梁“拜堂”等动作,都不为老实憨厚的梁山伯所动。祝英台甚至以雌鹅在后面叫哥哥,直讽梁山伯是呆头鹅。当过了凤凰山时,梁山伯以山上无牡丹而遗憾时,祝英台趁机暗示家有大牡丹,让他快到我家来“采”。梁山伯不知话中有话,竟央求将来到你家,请贤弟送一朵大牡丹花。祝英台在途中反复比喻、暗示达十八次之多,怎奈梁山伯如一根木头,始终不解其意。最后祝英台只得托言家中有个“九妹”,她愿为他做媒,希望早早到她家相亲。

当梁山伯从师母处得到玉扇坠,匆匆赶到祝家时,祝父却因贪图财势,已将祝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了。在楼台相会时,山伯怨英台负心,英台责备他来迟。当两人在倾诉中消除误会之时,祝英台发誓:“我和你生前不能成婚配,死后也要化成蝴蝶成双对。”梁含恨而归,积忧成病,终致死亡。英台闻讯,以死相拼,祝父允许女儿去梁家一祭。《吊孝哭灵》一段则是对封建旧礼教的深刻控诉。

当马家来迎娶时,英台又提出让她浑身穿素。途经胡桥镇时,英台至梁坟作最后一哭为条件,否则,宁死而不上轿,祝父无奈应允。

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下轿祭奠痛哭,霎时间风雨交加,雷电齐作。霹雳一声,梁坟裂而为二,祝英台纵身跳入坟中。忽然间,雨过天晴,只见从坟中飞出来一对美丽的蝴蝶,翩翩飞舞在长空之中。至今,在杭州地区的农村还将美丽的蝴蝶称之为“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年,越剧《梁祝》被摄制成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彩色戏剧片。2002年,又以万松书院及西湖有关景点为背景,将《梁祝》戏剧搬上电视荧屏。

03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