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高峰双插云

南北高峰双插云

双峰插云是西湖旧十景之一,南宋时称两峰插云。清代有一位文人袁道冲说得好:西湖之妙,在于湖裹山中,山屏湖外,登山兼可眺湖,游湖亦并看山。有时山影倒置湖心,有时湖光反映山际,二者相得益彰,不可复离。太湖虽浩渺,洞庭亦广阔,但山水相离太远,湖心看不到山影,山际也映不出湖光,倒不如西湖却是湖心看尽山。双峰插云就是从湖中看山的好景观。

西湖群山,源从天目分来。晋朝郭璞诗曰: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据《堪舆书》[1]载:天目有东有西。东天目之脉,萃于余杭,结局于径山。西天目之脉,萃于钱塘,而结局于西湖。故天目者,杭州之主山也。而在西湖群山中,以天竺山为主峰,环湖分为南北两支。两支山脉最高、最著名的主峰,当数南高峰和北高峰。两峰遥遥相对,葱茏起伏,突兀峥嵘。明代《西湖游览志》的作者田汝成曾登上南高峰,开怀赋诗:飞塔中天起,湖山望里来。凭栏秋月落,依仗夏云催。半石千峰合,疏篁万木开。犹渐游兴冷,无月不登台。此地南宋时原是五大祀龙处之一,建有白龙王祠。祠中有颍川泉和钵盂潭,淫雨不溢,久旱不涸。山上有一巨石,屹立如冠,名曰先照坛,因为日月初升,得景最先,又名镇魔石,相传是道者镇魔之所。山顶有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建的七级宝塔一座,现虽圮,但塔基痕迹仍依稀可辨,在此远眺,可以看山、看江、看湖、看原野、看城市楼台市巷,历历在目。新中国开国元勋朱德同志曾登此峰观景抒情:“登上南高峰,钱塘在眼中。回首西湖望,江山锦绣同。”南高峰怪石巉岩,且有众多洞壑,如白龙洞、天池洞、千人洞、无门洞等。与南高峰相望的北高峰,在灵隐寺后。山上树木苍翠葱郁,有石磴数百级,曲折三十六弯始达山顶。山顶曾于唐代天宝年间建塔一座,高七级,后倾圮。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曾对北高峰作如此描写:群山屏列,湖水镜净,云光倒垂,万象在下,西望罗刹江(即钱塘江),若匹练新濯,遥接海色茫茫无际,郡城正值江湖之间,委蜿曲折,左右映带,屋宇鳞次,草木云蓊,郁郁葱葱,悉归眉睫。毛泽东曾在50年代中期三上北高峰,心旷神怡,即席吟就五律《看山》:“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即桃源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即扇子山),冷去对佳人(即美人峰)。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

从灵隐路洪春桥堍走过九里松时,远望巍然耸立的南北高峰,可以看到双峰插云的奇异景色。每到春秋两季,浓云浓得像远山,远山淡得像浮云,是山是云,不易辨认。而云雾缭绕的南北高峰却忽隐忽现插入云端,宛若一幅泼墨山水画卷。双峰插云在南宋时称两峰插云,元代改双峰白云,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玄烨皇帝南巡杭州时,改为双峰插云并立碑题字,建亭于洪春桥畔。

0151-01

[1] 选择坟冢风水书。书名及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