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晚钟送祥和

南屏晚钟送祥和

南屏晚钟,系南宋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在南屏山慧日峰下、净慈寺前东侧建有碑亭。亭内竖有清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石碑。南屏山因雄踞西湖之南,山上怪石耸秀,高崖若屏,故称南屏,其中凌空而中峙者,曰慧日峰。净慈寺位于南屏山主峰慧日峰下,原名慧日永明院,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相传是吴越国王钱俶为迎供当时著名的高僧永明禅师而建的。永明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高僧,精通佛学,因而闻名遐迩。许多国外的佛教徒还不远万里,赴渡重洋慕名前来求教,同他切磋佛学,或要求他收为入室弟子。故初建时,就以他的法号加上地名,定名慧日永明禅寺。南宋时,更名净慈报恩禅寺,与灵隐寺、径山寺及宁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同列江南禅院五山。明朝改称净慈寺,并铸一口重达两万斤的巨大铜钟。洪亮的钟声远播,因南屏山多空穴,嵌空玲珑,每当苍茫暮霭、万籁俱寂,晚钟乍起,回荡互激,山鸣谷应,传声独远,绕耳不绝。南屏晚钟的景观名由净慈寺之钟声而来。

提起净慈寺的钟声,宋代文人曾写诗称南屏晚钟为“却似枫桥半夜听”,和苏州的寒山寺钟声相提并论。其实,姑苏的寒山寺所以出名,就是因有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这首名诗。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还有许多日本游客因慕名张继的诗篇而专程前往寒山寺访古。这首诗意境清远,读者朗诵这首诗,宛如身临其境,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和江南水乡的风情美。南屏晚钟与寒山寺的钟声,两处有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是寒山寺在苏州城外,净慈寺在杭州城外,都是江南名刹,都是夜间鸣钟。不同点是寒山寺在江南水乡的河网地带,钟声传到客船,而净慈寺的四周则是群山环绕,钟声响起,山鸣谷应,响彻云霄。而且净慈寺还有特有的风景线,就是报送吉庆祥和。每逢除夕夜,净慈寺的钟声响起,杭州市民不管刮风下雪,都要争先恐后地来到寺内烧头香。整个寺庙灯烛通明,人头攒动,香烟缭绕,祈祷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从而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与寒山寺钟声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南屏晚钟,没有像张继《枫桥夜泊》诗篇那般闻名遐迩。

说起南屏晚钟这一地名,一些老杭州人中还流传着一桩鲜为人知的传说。那是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杭州时,曾将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据钟毓龙《说杭州》一书载:清康熙帝改曰晓钟,人亦不从之,盖以修省言,自以晓钟为佳;而从摹写景物言,应以晚钟为是。20世纪80年代初,熟知杭州掌故的陈觉民先生谈及有关南屏晚钟的民间传说。康熙帝改了地名并亲自书写南屏晓钟,并盖有御印,勒令刻石竖碑。老百姓虽然不同意更改地名,但君命不可违。还是一位石匠聪明,在刻石时,有意将晓字的右上角浅刻,待到康熙帝驾崩后,立即将晓字的右上角刻成晚字,真是两全其美,既保留康熙帝的御笔真迹,又使景名与景色融通。

0172-01